美文网首页
面对生活,聊聊数据

面对生活,聊聊数据

作者: 人道情怀 | 来源:发表于2022-12-27 16:15 被阅读0次
    生活中的数据,版权所有

    【前言】

    我们身处一个数据化的时代,数据化的AI属性,充实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通过我们全身的每一个毛孔在贪婪的呼吸。在这个透明的世界里,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和谐,值得我们深思。

    【生活第一课,和钱有关的数字化时代】

    我不是学数据专业的,对数据的敏感度一般,尽管当年我中考数学满分,并在省重点高中勤勤恳恳当了三年的数学课代表,但是说实话,对数据一点感觉都没有。

    直到有一天,就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天之骄子,国家不再分配工作、不再分配住房、不再……享受各种社会主义待遇的时候起,我对数字逐渐有了感觉。

    记得工作后的第一个月的工资是87.5元,这是一个按照工资级别表计算来的数据。那一年是1994年,好在公司还有集体宿舍提供,那这个薪资还勉强可以维持生计。当然,看着工人师傅们一般都有200+的薪资和200+的奖金,感觉待遇还是真的不错。所以虽然眼下少一些,工作还是挺有奔头的。

    因为有了实实在在的数据概念,本来就来自农村的我,变得越发节约了。每逢周末,从单位回老家,就是地级市和县城之间的距离,40来公里。坐红太阳车需要4块钱,一个来回再算上公交,差不多需要10元钱。那时候依仗着年轻有力,骑着母亲买给我娶媳妇用的28寸凤凰自行车,早出晚归,一天来回,不仅驮了好多家乡特产过来,又省了路费,一举两得。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生活让我对数据有了新的认识。

    几年后,又到了需要买房成家的年龄,对数据的认识,一下子就更加深刻起来。正好那几年急剧通货膨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物价飞涨,银行储蓄除了正常的利率之外还有保值,最高的时候,一笔钱存三年定期,加上保值,数字几乎可以翻一倍。当然工资也是水涨船高,也跟着成倍的翻,但是终究跟不上飞涨的房价。

    那时候城市规模小,大概方圆10公里不到,所有的楼盘,什么房型,什么单价,总价多少,数据清清楚楚的记录在脑子里。幸亏遇到贵人,可以让我有机会占有特困户的名额(一个大学毕业生成为特困户,可能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初级的特殊产物),买到了城市最最边角,几乎就在农田里的一套80平的二居室,1108的单价,总价8.8万元,还送8各平方的车库和22个平方的阁楼,这里的数字历历在目,清清楚楚的储存在我的大脑深处。筹款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首先似乎1.5万的公积金贷款(第一批敢于贷款买房的人),父母和弟弟支持的2万多,借遍所有亲戚的4万不到,还有就是工作三年多积蓄的1.5万。

    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样的一个买房过程,更让一个人对数字、数据产生刻骨铭心的感觉。

    农田里的住宅

    【现实中的大数据生活】

    有印象,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大概是我们在逛超市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各种捆绑销售,譬如牛奶+面包、瓜子+话梅、洗发水+洗面奶+沐浴露等等,同时也有一些我们看不懂的捆绑,说是有一种“啤酒+尿不湿的组合促销。为什么会把毫不相关的两件东西被组合到一起呢?原来这是店家通过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分析后,得出的售卖策略。他们从以往的消费数据可以看出,当地男性顾客在购买尿不湿的时候,常常会同时买啤酒。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国外以男子起诉当地的一家大型超市,理由是超市给他高中的女儿邮寄婴儿产品广告宣传页和优惠券。但是事情没过几日,男子主动要超市赔礼道歉,原因是他高中的女儿真的怀孕了。原来这家超市通过相关大数据分析得出这样的需求信息。

    上面的故事,经常出现在管理学教科书里,告诉我们的意思是,故事的背后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是建立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回到我们现实生活,我更是心想事成。此话怎讲呢?

    譬如,我们第一天在微信里,跟朋友聊了一下院子里的布置喜好。第二天你的手机的各种软件里就给你推荐各种花园用品。微信朋友圈推广中一款院子里的浪漫摇椅;你中午点外卖的时候,首先推荐的就是各种花草;你打开支软件的时候跳出来的建议你是不是布置一个花架……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就能感受到如此被包围的感觉,是不是还挺受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就算你没有在微信里跟朋友聊起,或许你根本没有用手机,只是面对面的跟朋友重复的聊一个话题。第二天你打开网络段或者手机端的时候,上面的状况一样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是不是觉得非常神奇,也很受用。但也是细思极恐呢?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已经没有隐私可言。

    再说到,前几天才下线的行程码、苏康码大数据,一度就是我们赖以生存条件,没有绿码寸步难行的日子,是不是还记忆犹新呢?尤其是在做疫情流调的时候,这里记录的是你曾经出现过的位置、行踪,都会被一一细数,随手拈来。我们这里不聊隐私的问题,我们关注的是大数据,我们处在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和智能化的AI时代。参与大数据分析的不仅仅是一组消费数据、一个视频录影、一段声频记录、一个行踪定位……可能是一个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在分析着我们。

    小程序预测数据

    【面对生活,我们需要数据的严肃性】

    数据是分析得出所有结论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来之于记录的数据本身。可见数据存在基础性、严肃性的特征,来不得半点粗心和懈怠。 最近有感于我们某权威组织的数据报告,真的让我上了头。我一个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了,世面见的也不算少,总也接近耳顺之年了吧。怎么就感冒了呢,且看报告的内容,如下图(因为简书审核意见图片违规,删除后方能发布,特此说明)。

    这是一份三年来几乎天天可以看到的通报,记得在2020年初,每天早上睁开眼,寻找的就是这份通报,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经历。后来随着疫情的演变,时好时坏,可能是大家也麻木了,渐渐地就变成了,有事了就去看几眼。但不管如何它自始自终都是全国百姓关注的疫情数据报告。这份报告,因为发布者的权威,我们打心底里就没有半点质疑,直到前几日2022年12月24日,显示全国4128例,江苏1例,说实话,看了脑门直冲血。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也不论是有序还是无序,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我们在12月初已经彻底放开了,12月下旬的时候,给我的感受就是身边的人几乎都阳了,来之微信数据团小程序的预测数据还相对靠谱一点,也就是更接近于我们感知的实际情况。

    比较下来,一例和几十万例应该不是毫厘之差,统计过程应该没有如此大的误差。之后终于等到了杭州官方日增百万例的通报数据。我就不想再对这个本以为最权威,也让全国人民相信了整三年的一份数据通报,做任何评价了。我只能说,以后不管你出什么通报,估计大家也只会淡淡一笑。

    作为一个权威的官方机构,讲实话、办实事、真数据,这些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底线。尽管有无数个理由,譬如没有了 “隔离区”、“管控区”与“社会面”的区分,没有了全员核酸普测、没有了重点人群筛查,没有了公共场所48小时核酸查验,可能无法获得准确的感染数据。可笑的是,在无法获得正确的数据的时候,还在每天公布着自己都知道的不准确的数据,也可以说是虚假的数据。你失掉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你失去的是公信力,是民心。在可见的无数批评声中,你依然倔犟的坚守阵地,就这份勇气,说实话也值得我们尊重,因为你脸皮太厚。

    2022年12月25日,你终于结束了这份发布了三年的数据报告,没有任何理由说明,而实际上,你缺少一个对公众的道歉。

    这里不提出质疑,只是就事论事。我想我们需要尊重数据本身,加上科学的利用和分析,得出有益于我们生活的信息,这样的过程才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后记】

    感慨生活不易,我们都还坚强的活着。

    疫情当下的岁月,非常不易,可能无心纠结对错,更多关注的是,明天如何前行……愿我们的生活,多一点互助、敬畏和感恩,少一点虚假、懈怠和冷漠。

    数据,只是一个工具,她是来改善我们生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对生活,聊聊数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jm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