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夜诊,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被妈妈抱着来看病,说是鼻腔异物。我准备打开电灯给她看一下,小女孩马上把头转向妈妈的肩膀,背向我。
【解读:初步判断,孩子缺乏安全感,不太好办】
妈妈着急了,马上说,快给医生看看,不拿出来吞到肚子里,你就会肚子疼的。小女孩不为所动,依然不愿意配合。
【解读:敏锐识别父母的语言,恐吓只会增加孩子的内心恐惧,种下负面心锚。可能因此会怕医生,怕穿白衣服的人,甚至会怕到医院看病。必须马上干预】
我跟妈妈说,您先不要说,我来。
我问妈妈,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呀?妈妈让小女孩说,你告诉叔叔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女孩保持沉默。我知道这个沉默对小女孩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赶快跟妈妈说,您来告诉我。妈妈说叫小英。
【解读:这里,妈妈让孩子告诉我叫什么是出乎我意料的。因为在恐惧还没解除的情况下,孩子很小可能会跟我们主动讲话,反而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所以,我及时判断,对于妈妈的做法马上干预】
我调整音调,柔声的跟小女孩说:小英,本来我想帮你的,可是如果你不给我看,那我就帮不到你了哦。你是不是有些怕呀?
【解读:这里短短的几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很清晰的。调整音调,用童声和孩子沟通是建立同频,孩子觉得安全。这里我用“本来我是来帮你的”,是一个调整信念的语言。因为常规来说,小朋友会本能认为,见到你就意味着痛苦要来临了。我用这句话,是让孩子从感受中抽离出来,保持一种理性,重新看待我们的立场,不是她的敌人,而是她的朋友,是来帮助她解决痛苦的。
接着我跟她分析这个逻辑,不配合就无法帮你,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这个后果和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有关。
我也相信,孩子既然答应来医院,已经同意我们帮她治疗了。目前主要是恐惧,所以临阵退缩。接下来我就应用了NLP先跟后带技术,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害怕,一下子走进孩子内心,建立更进一步的信任和连接,她会觉得我们很懂她】
她的头突然转过来,已经不再背对我。
【解读:肢体语言已经显示,效果已经显现】
我接着说,你是不是怕疼呀?她微微点点头,没说话。我继续说,那叔叔告诉你,我会非常轻,非常轻,不会疼的。如果你还是不愿意,没关系,你可以不取的,如果你不取,你现在就可以回去了。好吧,快让你的妈妈抱回去吧。
【解读:这里先跟后带建立连接后,我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耐心解释后马上用假设的方式做了一个欲擒故纵】
说完,我故意走开了。
【解读:这个走开很重要,NLP强调身心合一。如果说完刚才的话,我们身体不配合我们的语言,孩子会怎么想?你让我走开,可你还停留在原地,就还想说服我。就会产生对抗】
妈妈着急了,正要再次吓唬孩子。我向她使了使眼色,她明白了。配合我演戏,也抱着小女孩向外面走了几步。
【解读:制止妈妈再次恐吓孩子,邀请妈妈参与演戏很重要。肢体语言是能传递出感觉的,就是如果我再不决定,就没机会了,医生也走开了,妈妈也把我往家抱了。做了这样的铺垫,这个时候但凡妈妈好好跟她沟通,给她一些时间,她会很容易顺着台阶下的】
我们都没有走远,妈妈走了几步停下来和小女孩沟通。我在远处等他们。过了一会儿,妈妈抱着小女孩过来了,说她答应取。
【解读:果不其然,一切都在设计当中。也许妈妈感觉很诧异,刚才还那么反抗,怎么这次那么好沟通,还主动答应。其实,妈妈不知道,前面的语言和肢体表演所营造的氛围这个前提才是最关键的】
我用温柔而坚定的眼神看着小女孩,问她,你确定让我帮忙吗?她点点头。我再次问,你确定吗?再次得到了确定的回应。我告诉她,叔叔相信你,我感觉到了你的真诚。
【解读:之所以连续问两次,绝非废话。是夯实孩子的信念,堵住孩子的退路。有些孩子会轻易答应,也容易轻易推翻自己的决定,临阵逃脱。这样的害处在于,一是孩子体验到了害怕,孩子很难再次鼓起勇气。二是孩子自己推翻自己的决定,会失去力量。我们要帮助孩子说到做到,孩子才会有力量。所以,宁愿慢一些,争取一次成功,也不要听到孩子答应而欣喜若狂,马上行动。万一孩子临阵退缩,再次沟通,树立信心就难多了。所以,多问一次,非常关键,一是可以试探孩子是否足够坚定,二是让已有的信心进一步夯实,避免临阵脱逃。最后说我相信你,是继续给予她力量】
接着,我把刚做的回形针钩取异物工具给她看,你看,等会儿用这个帮你把那个珠珠取出来,你来摸一摸,这里很光滑。小女孩摸了摸,观察她的面部表情,感觉她轻松了些。
【解读:肯定很多人看不懂这个操作,既然孩子已经答应配合治疗,直接去治疗就可以了。这番操作有啥用意呢?
这个设计,也是从心理学上考虑的。前面都是从语言方面去影响孩子的,这里给孩子摸这个器械,是让孩子亲身体验,属于身体参与,更加安心。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的恐惧来自未知,更多的让孩子了解真相(前提是,不是造成恐惧心理的,可以让孩子更放心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还有一个用意在于我们这样做是给孩子传递出一种感觉,我们很尊重她的感觉,孩子也更容易相信我们所说的话,会相信我们会真正站在她的角度会替她着想。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运作的】
接着到治疗室,让妈妈抱着小女孩坐在治疗凳上。操作前,我先解释给她听,等会儿我会用照一下,再用这个工具把你鼻子里的珠珠取出来。
【解读:操作前再次向小女孩解释,用意同上。越了解,越有安全感】
准备就绪,操作马上开始,我看到妈妈用手捂住小女孩的眼睛,我马上对小女孩说,你可以睁着眼睛,也可以闭着眼睛,你决定。
【解读:妈妈蒙住双眼这个动作,会在潜意识影响孩子,这是可怕的,不要看。我马上帮孩子解绑,用了两个“你可以”给她选择的自由。这种尊重都是对孩子力量的加持。我见过一些孩子,大人一蒙上眼睛就大叫,因为他不知道我们要对他做什么,他会本能的害怕。每一次种下这样的负向心锚,孩子就多一次印痕,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会有影响】
说完这些,小女孩非常配合,两秒钟的功夫瞬间勾出来了,珠子掉在地上发出了“哒哒哒”声音。
我让小女孩看,是不是那个珠珠呀,以后要小心哦,可不要再往鼻子里面塞东西了哦。
【解读:事实证明,当我们做好了足够的铺垫,孩子配合就是水到渠成了,通过孩子跟我的互动和回应,这个结果我是可以预测到的】
操作前后,小女孩子一点都没哭,也没反抗。她妈妈连声说,你太厉害了。从她的眼神和表情中,我能读出那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也许对于小女孩的妈妈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大的可能性是恐吓,如果还不配合,就强行控制硬来。
我告诉小女孩的妈妈:我是心理咨询师,我懂孩子的心理,所以我和她沟通会有效。小女孩的妈妈疑问解开:怪不得。
【解读:至此,谜底揭开。之所以揭示我医生之外的另一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也是向孩子妈妈传递出一种声音:专业的和不专业的是不同的,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要变得专业,懂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种下一个种子,希望她有机会走上学习之路】
我告诉小女孩妈妈我再帮孩子做一个疗愈和信念转变。我蹲下来轻声的跟小女孩说,小英,刚才是不是不疼,是不是不是你一开始想的那么可怕?她点点头。我说,是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我们以为很疼,其实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我说过的不疼,没有骗你吧?你表现特别坚强,叔叔特别欣赏你!
【解读:完成治疗后的这段话完全是我赠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因为原本治疗结束,孩子也很配合,也没什么创伤,完全可以回去了。
为什么说这段话相当于一个大礼呢?这段话用意何在,从心理学上怎么解读呢?
我们那么辛苦的做了那么多铺垫,结果也不错,这时候做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就可以很好的修改孩子潜意识中的一些限制性信念,帮助孩子建立正向积极的信念。
比如用问句核对:是不是不疼,是不是不是你一开始想的那么可怕?就是在进一步修改孩子潜意识中的信念:想象中的可怕。更有利于孩子建立更强大的自信和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时,更有力量更有信心去面对。
这是面向孩子未来构建的一个心锚:世界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比我想象的更安全】
说完,我明显感觉到孩子面部表情的变化,我知道那是关于信任的信念已经在孩子心中种下了。
妈妈连声说着,谢谢,谢谢。最后加了微信,有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可以咨询。
总结:可以这么说,这一连串的操作,其实在我当时是没有什么时间去考虑和设计的,更多是凭直觉去做的,直觉的背后是我在生活中和大脑中练习了无数遍,只不过是不同的场景。技术内化于心,就不必被技术所困,就可以更自如的根据场景随时灵活变动。一切皆由学习而来,尤其NLP和催眠对我的帮助最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