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水相隔 | 普陀山与葫芦岛

一水相隔 | 普陀山与葫芦岛

作者: 妖微 | 来源:发表于2021-11-07 22:07 被阅读0次

不由得想,若只如初见,葫芦岛在我心目中,是个热气腾腾、充满着家长里短的海上市井。

葫芦岛与普陀山渊源较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普陀山第一次设立乡级政权,次年,即1935年,葫芦岛并入普陀山乡。1958年底大办人民公社,普陀山乡政府改为普陀山大队,设立普陀山管理区(含葫芦岛),归入沈家门人民公社。1961年,普陀山管理区改建为普陀山人民公社,1963年,葫芦岛从普陀山人民公社划出独立建社,1984年复改为葫芦乡。

记忆中,葫芦航船是普陀山前往沈家门的主要交通工具。多少个清晨,我穿上漂亮的衣服,跟随大人早早地在短姑道头等着。人们一边说着话,一边眼睛朝着葫芦岛的方向看。随着一声长长的船鸣声,船靠岸了,船员从船上放下长而窄的跳板。

人们往跳板簇拥,大人小孩呼唤的声音、船员现场指挥的声音、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响成一片。待到所有人都上了船,跳板撤回船上,缓缓驶离码头,朝着沈家门的方向前进。这种境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普陀山客运站建成运营以后。

在普陀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当年蒋介石来普陀山朝拜,在坐轿前往慧济寺(佛顶山)的途中,指着对面小岛问轿夫:前面是什么岛?轿夫是当地居民,随即答道:葫芦岛。舟山方言中,“葫芦”与“无路”谐音,正处于战事的蒋介石听后感觉不吉利,最终放弃了舟山而选择台湾岛。

上一辈老人讲得有板有眼,并且能准确说出轿夫的名字。参考相关史料,蒋介石曾四次登上普陀山游览礼佛,如果确如民间所言坐轿到过慧济寺,那应该是1949年5月11日他第三次上岛时。

据蒋经国日记记载:

日记二:11日气候阴沉,大风突起,九时三刻登岸,徒步至三圣堂,为父亲民国九年春侍奉先祖慈寄往之地。现房屋款式已变,多不如前。问寺僧,则曰“廿三年遭焚如,现屋则重建者也。”视察一匝,相共唏嘘而别。直上佛顶山慧济寺,到时,已近午刻。登菩萨顶灯塔,极目眺望,风大,几不能驻足,摄影即回。父亲数游普陀,皆无暇登临此寺,今始偿宿愿矣。

据历史记载,鉴于舟山群岛的军事战略地位,国民党将舟山群岛列为华东重点防守前沿阵地,蒋介石下定决心坚守舟山群岛,提出“保卫大舟山”口号,他要把舟山建成“反攻”大陆的“复兴”基地,并几次亲临定海督战。

每次坐缆车慢悠悠地从佛顶山顺势而下,看到对面海域的形如葫芦的葫芦岛时,我便会想到“葫芦”与“无路”的典故。这个流传在普陀山的民间传说即便是真的,也不可能是蒋介石放弃舟山而把“反攻大陆”的美梦做到台湾去的主要原因。但在我心目中,葫芦岛与普陀山一脉相连的亲近感,又增了几分。

第一次去葫芦岛,应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跟随着二舅去探亲,二舅先是问我,会晕船吗?我说,不会。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往返沈家门我从没晕过船。我们当时是在短姑道头搭乘岛上渔民的小船,船很小,只能容下4-5个人。印象最深的是船驰离码头不久,我便吐得天翻地覆,现在知道,那段刚好是莲花洋海域,风浪特别大。

我们在岛上住了一宿。很多细节我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里充满了鱼腥味,建了很多楼房很是热闹,房子与房子间挨得很近,人们说话的声音很大,有着渔民特有的爽朗热情。同样是海岛,只相隔1.4公里,但这里与普陀山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

那时候,普陀山人在葫芦岛有亲戚朋友是正常不过的事。在普陀山重修开放前,渔民的生活水平相对高,所以山上的姑娘嫁到岛上是常有的事。只要是岛上的人来山上走亲访友,总会带些虾干、乌贼鮝等鱼货来,让邻居们羡慕不已。

所以我一直有个夙愿,去走走早已模糊在记忆中的葫芦岛。

几天前约上好友终于成行。我们从沈家门墩头码头出发,同船的约30人,大多是老人。听船员介绍,每天的乘客就固定在20-30人,岛上住着几百号人,年纪最小的也有近60岁了,他们基本上是去沈家门、东港采购些生活物资,或是去看看住在那里的儿孙们。

船行约50分钟后,便是贴着普陀山南面至东北面海域行进。普陀山码头、南海观音、梵音洞、宝陀讲寺......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欣赏着这些熟悉的景,寻找着它们不一样的美。这是本次葫芦岛之行的额外惊喜。

约80分钟后,航行的轮船靠岸。船上一阵骚动后,乘客们手扛肩抬地上了岸。我们眼前是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一片开阔的砾石滩,和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楼房。然而我们并没有到达后看到陌生景致的好奇、欣喜,反而感到沉重压抑,因为入目处,皆是破败与灰暗。

综合商店、冷库、文化中心、沿街商铺……这些依稀可辨的建筑,见证过岛上昔日的繁华。葫芦岛最繁华时期,0.95平方公里的小岛是居住着900多户人家近3000人,有400多平米的医院,有可供360人读书的完全小学,有430个座位的影剧院......

随着小岛迁大岛建政策的落地,岛上的居民纷纷搬迁至本岛,之前的小学变成了养老院,沿街商铺长满青苔,文化中心几乎成了残垣断壁,只有天后宫依然绚丽多彩,成了岛上灰暗景致中的一枝独秀,据说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仍然旺盛。

作为当年名蜚一时的富裕渔村,岛上的居民为舟山渔业的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如岛上人根据当地海域条件,创造了深水打桩张网的独特方法;集资建造小型发电厂,是舟山群岛最早亮电灯和成批发展机动渔船的村之一;拖虾和对网捕捞作业技术先进,成为舟山有名的拖虾之乡。

这里曾经的繁华已成为历史,如今的破败也将成为历史,只有潮起潮落、海滩礁石,成为这里亘古不变的景。我们眼前的这片海域,曾是当地居民谋生、发展的主战场,如今在我们眼里,是海岛必不可少的风景线。这里的海滩,有沙子、有鹅卵石,借助与普陀山隔海相望特殊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山上东北面的景观,成为这里海平面上的景,很是添彩。我们放松心情,欣赏起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

在回来的船上,我们遇到一年近70、在葫芦岛土生土长的老人,他曾在东港住过一段时间,也算是见过世面,穿着紧身牛仔裤、格子衬衫,动作敏捷、精神抖擞,全程中气十足地与我们讲述葫芦岛上的一些人与事,特别是与普陀山的一些往事。

据他所述,葫芦岛人为普陀山发展做出过贡献。短姑道头边曾是葫芦岛的修船厂,葫芦人顾全大局以28万元的价格出让给普陀山,普陀山人用这笔钱为葫芦岛接通了海底电缆,从此结束了岛上柴油机发电的历史。

葫芦岛至今未通上自来水,依然用屋顶接水的方法解决岛上居民的用水问题。老人说到此处,显得有些迷茫,那些蓄水池、地下井长年未作消毒处理,不知道水质是否符合饮用标准?

我们问老人,可否想过到东港养老?老人回答,之前背井离乡是为了儿女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离开小岛在东港立足,如今看着小辈们都过得安稳,便想着落叶归根,守着葫芦岛上的老宅和一群老人安度余生。这里清静安逸,生活成本低,更适合养老。

是呀,除了亘古不变的波涛声,这里非常清静,时间终究会带走这些坚守的老人,以及所有生活过的印记。如果没有后续的开发利用,葫芦岛终究会成为无人居住的荒岛,如同舟山的众多小岛。

万物皆有际遇。普陀山与葫芦岛虽一海相隔,却在共同的时光里,演绎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如白云苍狗,着实令人唏嘘。

回来后,我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照片,一位老人趴在码头边一幢房子的窗口与我们说着话。我的一位居住在普陀山的同学留言道,老人是她的一位亲戚。

我丝毫不惊讶,心里暗念:一衣带水,如同根生。

相关文章

  • 一水相隔 | 普陀山与葫芦岛

    不由得想,若只如初见,葫芦岛在我心目中,是个热气腾腾、充满着家长里短的海上市井。 葫芦岛与普陀山渊源较深。民国二十...

  • 葫芦岛之行——生活

    记忆中,葫芦岛与普陀山很有渊源,1963年之前,这里隶属于普陀山。小时候从普陀山前往沈家门,需要在短姑道头搭乘葫芦...

  • 一水相隔情难舍

    温润的四月我们无从相识 永恒的春天我们隔海相恋 曾经的花朵早已零落成泥 当初的花瓶仍然依旧如故 花瓣早已忘却了瓶子...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读秦少游的鹊桥仙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自古欢愉多苦短, 最是牛郎与织女。 本是天上与地上, 相隔千万里, 一年只相见一次。 ...

  • 一水相隔,乡愁四韵

    两岸分隔了太久,太久。 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当我们远离那个养育过我们的地方时,心中总有一种滋味难以辨清...

  • 盼统一

    相隔一水望金门,本是中华血脉人。 早日团圆携手进,共同筑现富强梦。

  • 多情自古空余恨

    似乎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偏爱“水”这个意象的。生命像它,时光如它,而那使氓与女子相隔于盈盈一水间的淇水,又岂不像...

  • 原创新赋:秦淮赋·八艳

    秦淮赋》 十里秦淮, 一水相隔河两岸。 江南贡院, 秦淮八艳, 金陵盛名各分半。

  • 【当中的距离】

    认知与智慧之间相隔着懂得自我与自律之间相隔着觉醒 自由和幸福之间相隔着尊重 追求和满足之间相隔着贡献 生活和生命之...

  • 成语故事~~一衣带水

    【释义】相邻很近,只有一水相隔。比喻彼此之间江流狭窄,极其邻近。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南北朝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水相隔 | 普陀山与葫芦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sy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