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生读懂一本书之传习录-001

一生读懂一本书之传习录-001

作者: 枯叶龙行 | 来源:发表于2017-02-25 13:47 被阅读0次

    _____  01  _____

    本系列文章,就是本人读传习录一个过程记录,以供有志之士一起学习。

    _____  02  _____

    “以下是传习录开篇原文,也是作者徐爱做的一个简单说明,传习录事实上并非王阳明所写,是其弟子徐爱所记录先生日常对话而已。像我一样文言文不好的,可以直接调过,读第三段”

    先生于《大学》 “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

    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 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 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 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 窥其藩篱。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 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

    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 谓千里者。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 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_____  03  _____

    先生于《大学》 “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意思是王阳明先生,在讲“格物”的时候都是以当时的圣贤,也就是朱熹所说的错误的版本作为标准。

    当时朱熹解读的“格物”之说,认为理存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要穷尽理就要去万事万物之中格,用现代话说就是去研究、领悟。所谓的穷尽理也就是得智慧之根本。

    于是才有了,王阳明小时候格竹子的故事。王阳明看了朱熹的解说,想要穷这个理,就在一个竹子前坐了几日,想要格出个所以然。当然最后以大病一场,宣告失败!

    朱熹当时把六经注解之后,整个社会都以朱熹修订的版本为准,其他版本就被当做是误本,而王阳明彻悟之后知道朱熹之说是错的。因此所讲的都不以朱熹修订的版本为准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当下这个时代,多数人都活在牛顿世界观下,认为万物相互吸引是因为万有引力之说,大时代的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现在若是跟一些人说,万物没有引力,或许会遭到多数人的不屑!人就是如此,掌握了错误的东西,却还以为别人说的是误本。

    所以说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到以为自己知!

    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

    ➤徐爱一开始听到的时候,非常惊讶,也很怀疑,觉得王阳明先生估计是胡扯淡,说的跟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到的完全不同。后来就费了很多精力研究,拿着各个版本的说法相互对比参考,有疑问就向先生请教。

    事实上“理”是没有任何偏差的,不差一分一毫,若是自己听到之后产生怀疑,不明其所以然。

    那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是无知的,因为任何“知”的人都不可能对其产生一分一毫之怀疑。就这就好比一个钻石商家,见到钻石绝对不会怀疑他会不会是石头,而一个普通人见到钻石,就无法分别其真伪。

    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徐爱,费尽千辛万苦研究之后终于明白。

    先生的学说,实在是太准确了,就如我前一段所说的,不差一分一毫。

    像是水性之冷,火性之热,任何感知正常的人都不会有怀疑,就是过个一百世,还有其他圣人看到了,也不会有任何疑问与不同。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 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

    ➤徐爱说,老师天资聪明,就是一个天才,但是为人和蔼可亲,又没什么架子,不在乎自己的外表,不修边幅。

    别人看他年少时又豪迈不羁,不拘于俗世之道,又曾经以吟诗作赋为乐,深入研究佛学与道学两家的经典之说。

    王阳明先生已不分财富多少,身份贵贱,自然也是没有什么架子。凡是有架子的人,只不过是因为其有了身份之局限,以为自己的身份如何了得,然而说到底不过是一颗尘埃,无知之傲慢而已。

    之大,其大无穷尽也,为什么?因为人就是天,天之大无穷尽也。小小身份地位何足道哉!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别人一开听先生的说法,都以为是歪门邪道,标新立异而已,根本不值得研究。只是世人不知道先生的经历,在龙场三年的时间,经历贫困、生死之考验,在参破生死之后,精一的功夫早就到了超凡入圣之境,炉火存青,不偏不倚,不差分毫。

    什么叫精一的功夫啊?

    用现代的方式来讲,也就是真正的学,真正的学就是一个为道日减的过程,精就是不断的在减,减到至精至诚处就是一了。

    正如我以前的文章中所说的一样,所谓的学习,并不是指积累更多的知识,而是一个不断否定减少的过程。当然我所说的学,自然是学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与现实有什么关系么?

    圣人之道,是无道之道,也是万道之道,与无物都有关,所以我说学习圣人之道,并不是指去什么虚无飘渺处找寻。而是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我在先生身边,时刻受到先生的熏陶、教诲。觉得先生的学说,刚接触的时候觉得很容易、很简单、分分钟就能学会,但是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是发现其高深;看起来好像很粗疏,好像也不多东西,可是越是专研就越是发现面之广,无所不含,不所不精;感觉这学说,好像就在眼前,触手可得,可是实践起来却是无穷无尽。十多年了,还不能看见这道的一点点藩篱,对其一无所知。

    道,无穷无尽,无始无终,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就是开始,永远都是鲜活的发生。

    徐爱感慨很正常,道像是一个房子,这房子本身就一个不存在的房子,想要看见这不存在的房子的藩篱,首先得有看得见不存在的眼镜。否则不要说十余年了,就算是千万世,也不可能看见一个不存在的房子的藩篱。

    正所谓,无路之路,无门之门。如何才能走的了无路之路,无门之门?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 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

    ➤这世上的人,有的虽与先生有过一面之交,甚至都未曾听过先生开口说话之前清清嗓子的声音,有的先入为主的对先生怀有愤怒之心,看见别人说的超出自己的理解范畴,内心各种排斥,就想要在片刻谈话之中,根据各种传闻,自己臆测种种,判断先生对错,这种方式如何能够得到先生所说之道?

    人生之愚蠢无外乎两种,一是抱着错误的无价值的信念,死守一生,而不自知。一是遇到了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却视而不见,丢而弃之。

    人之愚蠢,正是与自己的私欲信念认同,在自己的里面注满了浑水垃圾,对道之清泉分毫不进。

    我们现代人这毛病更是变本加厉,一方面信息爆发,各方毫无价值的说法流行于市井之中,多数人随波逐流,脑子里装着各种垃圾知识,读各种为了吸引眼镜,极尽各种手法写出来各种文章,而不能辨识其真伪。

    这就如同一个孩童喜欢吃糖果,于是一个商店就进了各种糖果,也不管里面营养如何,是否有害,反正只要这些孩童欢喜,我给拼命的给,让他们在精神世界享受个够,而不顾健康与否。

    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 谓千里者。

    ➤跟从先生,听从先生教诲之人,往往得一却失去二,因为多数人都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事物,就像是看千里马的时候,不看马能不能行千里,而是看他的肤色之类的东西要判断其价值。

    就像我们现在人读文章,公众号里面似都已浏览量作为标准,你看XX文章浏览量十万+了,而不知道其内容是否有价值,所说的是否正确。

    这种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外部世界的标签来判断事物的人,往往就是得到一些垃圾,而失去真正珍贵的东西。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 负先生之教云。

    ➤因此徐爱把平时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给诸位想要研习圣人之学的志同道合之士一起学习、参考、纠正、校对。不枉费先生对我的教诲。

    事实上若能读懂传习录,这世上还有什么不能明了的事阿,因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世间所有事终究都在存乎一心而已。

    _____  04  _____

    传习录、论语、圣经、佛经还是其他等等,其实都是路标而已。但是一个不知道路在何方的人先去了解路标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可能你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条路,更不知道这条路就是人生之中最有价值的路,其他一切在这里都不值一提。

    当然若是明白无路之路,无门之门,这些路标之类的玩意,都是指月之手毫无意义,付之一炬即可。

    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不关注可能是你的损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读懂一本书之传习录-0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vg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