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节日都是值得期待的,因为有好吃的,还可以少干活。
除夕是最隆重的节日了,进入腊月,过年就开始了。
杀年猪,要选农历的单日子。天还没亮,父亲就请来了年青力壮的邻居来捉猪。一个揪着尾巴,两个各揪一耳朵,其他的则用手帮着,把猪从圏里拖出来,一路邻居在夸赞着猪长得肥。母亲则早早的在大灶上烧开了水,准备好了香蜡纸烛,等屠户杀了猪,用纸钱醮点猪血焚化,感谢神灵的庇佑。再用开水淋在猪身上,用刀把毛刨下来,所以我们这吃杀猪饭叫“吃刨汤”。
可以说,猪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做成腊肉香肠,可以炼油。骨头可以炖,血可以凉拌,放上葱姜蒜,鲜香的味道沁入肺腑,可以扫去肺上的灰尘。猪毛好的留下来,扎刷子,不好的有人来收购。
前脚砍成猪肘子,给娘家妈送去,以示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小孩子最牵心挂肠的是猪腰子,抹上点盐,在柴火上烤来吃,对于一年难吃几回肉的孩子来说,甭提那滋味该有多销魂。
架上炭火,锅里满满一大锅粉肠猪肝瘦的肥的肉,左邻右舍三四桌,爱酒好客的父亲总会把大家招呼得妥妥的。
打春前,要糍粑。把糯米淘洗干净,头天晚上泡起来,备用。照例是起个大早,生起灶火,蒸好糯米饭,倒到粑槽,用粑捶使劲鼓捣,等粘成一团了,就要抡起粑捶,使劲打。这可是力气活,村里经常有人“打粑粑”比赛,围观的人还不少呢!
打好了,就要扭粑粑,手上抹点胰子油,从粑槽里抓四五斤重粑粑上来,在手上不停的抟,成了圆形,按在簸箕上,用纱布盖着,十来天过后,定形了水气干了,就泡在水里,可以吃到栽秧季节。
先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可以把一些食物的味道,用他们的方法保存下来。
过年的准备远远没结束:贴对联、彻底打扫卫生、一家人的新衣服、正月走亲戚的礼物等,忙完了,除夕也到了。
这些传统节日蕴含了许多中华美德,比如勤劳,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比如分享,与人同乐,才其乐无穷。比如感恩,感恩神灵的护佑,感恩家人的付出。这些,都需要我们传承。
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天吃得都像过节,我们的孩子都节日没有了期待,过不过都无所谓。我女儿亦是如此,有时让我很抓狂,反思了一下,应该是我没有教育好她,没把节日的内涵在生活中渗透,加上她爸是基督徒,传统节日没有隆重地去过。
所以,我决定,以后每个传统节日都认真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