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
曾经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
曾经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然而
当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如潮水般涌回国内
当用人单位早就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简历习以为常
当留学生的底薪一次又一次刷新我们心里底线的时候
海归=高端人才的时代
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前一阵子,一位杭州普通家庭女孩的海归经历引起了人们热议。她重点高中毕业后选择去澳洲留学,家里为凑学费卖掉了唯一一套住房。拿到硕士学位的她,6年后回国就业,用人单位却只开出2000元底薪。
这不禁让我们的题主@李李爱77产生疑惑:
海归,到底是否意味着高级人才?
@新浪财经
2017年8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在京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本研究重点反映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留学前后情况的变化、回国发展的现状、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于当前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看法,并对比了近年来的跟踪研究。
报告显示:
1.海归硕士学历超60%,商科增长至近半数。
2.近半数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六成海归有海外全职工作经验。
3. 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缺乏了解。
4.三分之一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半数以上海归认为5年内可收回留学经济成本,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5. 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
6. 就业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较低。四成以上税后工资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
@21财经
《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2016)No.5》指出,仅有26.4%的被调查者第一份工作薪资高于一同进入单位的国内学生。
不过,海外读研毕业生3年后平均薪资会有进一步提高,据麦克思数据统计:2012届国外读研毕业生3年后平均月收入为8103元,比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60001元高出2102元,比同届本科毕业生的6371元高出1732元。
知乎@王哲
公司雇佣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让他/她做工作,把工作做好是公司雇佣他的目标,如果说公司关心他/她的教育背景,也不过是为了识别能否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有些人混淆了目的和手段、有些人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以才会有误会海龟硕士没优势一说,因为本来就不应该单纯地因为海龟,硕士就特别获得优势。如果能胜任职务和上述的教育背景已经没有直接的关联性,那用人单位何必要在乎是不是海龟的硕士呢?
小丁当身边也有很多出国求学的同学。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放弃了国内保研机会,有的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有的希望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获取更高的学历。但无一例外认同——海外求学比其他的选择更有价值。
求学海外的确给留学生们国内无法提供的环境与机会,但是,这份经历是否能让你受益终身,还是说徒增优越感,要取决于自己是否把握住留学优势。
当然,国内读书也并不意味着略逊一筹。国内有着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与人脉优势。并且随着国内教育越来越国际化,很多看似无法弥补的劣势,都可以通过抓住国内的机会与资源赶超。
那么,丁丁当上面的同学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黄玲玲
没有必然联系。这个时代看重本领与能力,背景知识是敲门砖。留学经历让雇主的期望更高,如果能力不能与背景疲惫,则更令人失望。现在的海归和以前的海归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卢聪
这个时代过去了。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这是一个能力主导的时代。
@Leslie_GSM
我曾经和HR聊过这个问题。HR告诉我,他的观点是:1、首先要鉴别留学经历是否为了贴金;2、很多时候留学不代表学习能力,而代表家庭背景;3、当代“海归=高级人才”概念被弱化;4、在本科教育上,国内外差异逐渐缩小。
@咸鱼文艺部西卡鱼
首先要明确高级人才的定义。题主的观点是:高工资=高级人才。但我认为高级人才不应被局限于工资水平上,教育的回报是并非肉眼可见的。出国留学代表着独立生活能力强。
出国、就业、保研、考研、创业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如果拿不准,
在丁丁当上问问学长学姐们怎么看?
欢迎下载丁丁当APP浏览更多内容
丰富的问答与直播,等你发表精彩观点!
丁丁当——领先的校园知识分享社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