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的收藏,清理过一次之后从来撑不过一个整月;
微博里的收藏和点赞,最初还贴个标签,现在彻底胡乱收;
就连简书中的喜欢,都不知不觉有将近两百篇文章……
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三样中没有任何一样我曾经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被我装进大脑。
收藏最初的目的是能让自己下一次更方便的找到被自己肯定过的内容并重复阅读,但现在已经成了彻彻底底的垃圾桶,只是更多人还固执的认为扔进去的都是宝贝。
说到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超市里6种果酱和24种果酱让随机顾客品尝,前者最终决定购买的人数一定远远多于后者;不是说选项多就一定不好,但这种可能性也只存在数学领域的理论值。
这几天每天都在刷考虫英语的公开课——《学霸教你如何吃透一篇听力材料》,每次回看都有新的感觉。
Vivian老师给出一篇听力材料的五步走方法——
第一遍,听大意
第二遍,列提纲
第三遍,抠细节
第四遍,听写文章
第五遍,模仿并背诵甚至录音
还是那句,泛读10篇不如精读1篇。
现在觉得不重复5遍,都不能说自己“知道”。
而且说实在的,你花了时间、费尽力气鉴别出来的好东西不是被当做古董一样放在架子上收藏观赏的,更不是拿来炫耀和夸赞的,而是像营养品那样吃进肚子真正起作用的。
年轻人的励志文中少不了迷茫。
我截止今天的理解是:迷茫就是给你的选项太多,或者自认为选择有无穷多种。只是想很多而一点不行动,就是这个借口背后懒惰的大多数。
智慧是用来相信和执行的,而不是拿来犹豫纠结甚至质疑的。
绝大多数理论和方法,我们几乎不需要掌握理论和由来,只要相信,并且照做;然而战线越拖越长的教育让我们把精力用在了无谓的怀疑上。有能力自己做出选择是最好,但还在纠结的人不如闭着眼睛相信一回上天,用骰子做一次选择,然后坚定不移地开始行动。
《秘密》中提及的心想事成法,说到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就能实现,其实不自觉的运用到了能量聚焦。当你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时,自然会把它当做锤子,然后就能看到满世界的钉子;而且在努力想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往深了凿一口井。
如果同时有几样你想要的宝物深埋在地底,你怎么能尽可能多的得到它们?
几口井同时开挖?很快你就会坚持不住投降。
先挖一口深井,拿到其中的一件宝物,然后再从已有的深度向着下一个目标的深度开挖岂不是事半功倍?横向发展总是比纵向省力。
每次画图都让我有重新学绘画的冲动……有多种多样的兴趣不是坏事,但它们就像二进制中的“0”,只有最高位上是“1”才能发挥出本来的意义。
帮主若不是打造出Macintosh,那他在里德学院学习的漂亮的书法字体就有虚无实;
欣频若不是有广告文案为主轴,也不可能扩展出作家、旅行者、老师等等更多身份;
很多励志的故事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现在拥有什么,还应该看到他们曾经拥有什么来达到现在的模样;
很多成功的案例背后,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分享出来的,还有被他们作为加速火箭(用完然后扔掉,轻装上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