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
《书.何稠传》载:“旧制:五辂于辕上起箱,天子与参乘同在箱内。稠曰:君臣同所,过为相逼。乃广为盘舆,别构栏榍,侍臣立子其中。于内复起须弥平坐,天子独居其上。”

《旧唐书.舆服志》:“玉辂,青质,以玉饰诸末。重舆。”从这些记载看来,似乎隋唐之辂才用重舆。其实早在秦汉的辎车上就能看到这种形制。
《淮南子.道应训》说:白公“罢朝而立.倒杖策,镊上贯颐。”高注:“策,马捶。端有针以刺马,谓之镊。倒杖策,故镊贯颐也。"倒拄杖策竟能将面頰戮穿,虽高注言之凿凿,读起来仍感费解。

白公是被它刺伤的吼此物亦名茜,《说文.竹部》:“茜,羊车驺等也。着箴其岢,长半分。"由于《释名》说羊车是“善饰之车”,所以段玉裁注茜字时谓“善饰之车,驾之以犊,驰骤不挥鞭策,
惟用箴刺而促之"。按段说不尽准确,因为刺即镊本来就装在策上,不挥策何以用箴促马?而后代驱马所用之鞭,古代却主要用于殴人。
《尚书.舜典“鞭作官刑。”《左传.襄公十四年》:“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
经典所记,鞭多用于人,罕用于马。《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操鞭使人,则役万夫。”

“代御执持策,则马咸鹜矣。”将鞭与策对举,其用途的区别更是一目了然。故先秦、两汉之车者.般并
不挥鞭。所谓“左执鞭弭”等说法,乃是假殴人之具以椎马。
唐以后,驱马始多用鞭,而装镊之策遂渐次没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