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继续记录看《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的思考。
4.为什么本地辉煌一时的光伏产业遭遇“滑铁卢”
曾几何时,只要提到我现在所处的城市,人们都绕不过一个光伏企业的名字——赛维。甚至在本地,一条大道就是以这个名字命名。
2007年,赛维完成了光伏产业史上最大的一轮IPO,铸就了一时辉煌。但好景不长,2016年7月赛维集团破产,总资产136.6亿元,总负债达516亿元,负债率高达377%。这场光伏产业的“滑铁卢”,严重拖累了地方财政,对本地的金融环境破坏巨大。
纵观光伏产业的起伏,让人颇有些“沉舟侧翻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触。
2005年,彭小峰成立赛维集团。江西新余为了让赛维光伏项目落户当地,政府拿出了2亿元借款投到赛维集团。要知道,当时的新余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18亿元。这2亿元,是以新余财政做担保,发放信托产品融资1亿元,市财政又七拼八凑了几千万元,江西省财政又借给了新余3000万元,才总算凑齐的。
这是一场投资,更是一场豪赌,赌赛维能成功上市,赌赛维能带来巨大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幸运的是,这场赌博新余赢了。恰逢光伏产业爆发,2007年江西赛维在美国上市,募集资金4.69亿美元,上市成功后一个月,赛维将2亿元借款连本带息还给了新余市。赛维创始人彭小峰也成为了江西首富。
当时新余的预想是,到2009年赛维能实现年产值600亿元,如果按照6%的税收来计算,一年可以给新余贡献36亿元税收,使新余一跃成为江西发展的明星城市。
在那个时间段,这个预想似乎并不是不可完成。当时欧洲国家对于太阳能发电的补贴力度巨大。2004年,德国以高电价政策鼓励建设光伏电站,2005、2007年,意大利、西班牙相继出台光伏鼓励政策。欧盟对光伏发电设备的大量需求给中国产业界带来了巨大商机。
但商机中蕴含着无尽的危机。
那时候,国内的光伏行业存在“两头在外”的说法,即中国光伏组件90%出口海外市场,中国光伏组件上游多晶硅料90%进口自海外,中国企业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的硅片、组件环节。换句话说,就是上游的核心设备建造技术在国外,下游的市场也在国外,我国光伏企业只能做些低附加值的加工、组件工作,赚点“血汗钱”。
与此同时,国内的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加,而且很多企业根本就是盲目上马,产品的质量未必符合行业标准,我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外国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危险早已埋下祸根。
2005年的时候,中国多晶硅总产量实际只有60吨,2006年只有287吨,大量光伏企业的出现使得整个市场的需求缺口达到了数万吨。如此大的需求,如此高的溢价,引得各路资本纷纷下场。到了2009年6月,中国有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筹建多晶硅的生产线,19家公司已经开始生产,年产超过3万吨,已经占了当时世界生产总额的一半以上。如果按照这个节奏一直走下去,2010年的时候,全国的多晶硅产量将会突破10万吨,但那个时候全国的需求只有2万吨不到,全世界的需求也就4万吨上下。
果不其然,危机爆发,辉煌的光伏产业大厦轰然倒塌。
第一波打击来自2010年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让欧洲损失严重,但因为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在使用欧元,各个成员国不能独立调整汇率和利率,结果就只能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简单来说就是“以债养债,借钱还贷”。显然,这是死路一条:各国的债务规模已经大到根本无法偿还的地步了。
于是,2010年开始,欧债危机爆发了。资不抵债的欧洲各国只好勒紧裤腰带讨生活,各国政府纷纷把之前的各种“锦上添花”的补贴给取消了——家庭太阳能电池板的补贴自然也在其中。中国的“多晶硅狂热”来自欧美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是靠欧美国家补贴驱动的。现在补贴没了,需求自然也就消失了,于是,“多晶硅狂热”硬着陆了。
第二波打击来自欧美国家的制裁。多晶硅的需求随着补贴的中断而中断,受害者除了中国企业,还有欧美、日韩的多晶硅生产商。
为了保护本国的光伏企业,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厂商进行“双反”调查。“双反”指的是“反倾销”和“反补贴”,说白了就是欧美国家看不得我们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攻城略地,于是想方设法出手阻止。
具体的处理方式,就是给中国产品加上了“双反”关税,强行提高价格,削弱中国商品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欧美日韩的厂商却在本国政府的扶持之下,对中国市场进行倾销活动。
结果,2012年中国的光伏产业遭遇雪崩,产量首次出现下跌,全国43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全部停工,无一幸免。缺少核心竞争力,导致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一场雪崩。
全国的光伏企业全部停工,就如同倒地的枯树,更似一艘艘搁浅的破船,赛维恰是那最大的之一。
但危机之后必有转机,沉舟侧畔是千帆竞发的壮阔,病树前头是万木焕发的生机。光伏产业的转机就在我们的国家,国家出手了:
第一步,面对各种“双反”,中国官方也对欧美厂商的产品展开了对等的制裁,切断了外国企业对我们的多晶硅倾销,强行把中国的多晶硅市场抢回来,分给本土企业。
第二步,光明正大地强化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中央先后发布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电价补贴标准和补贴年限,对光伏产业彻底“松绑”。
效果立竿见影,2012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就活了过来,先后有16家企业开工复产。并且2014年的时候,我们已实现了光伏主要设备的自主设计和建造,掌握了核心科技的中国企业不再是只能赚点“血汗钱”了。
中国从西方手中接过了光伏产业第二轮扩张的指挥棒,在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光伏市场蓬勃发展。2015年,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握有自主技术,而且还掌握了庞大的国内市场,彻底摆脱了“两头在外”的困境,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但赛维没有看到这个春天,由于深陷债务泥潭,再加上没有真正的技术积累,赛维的巨额亏损没有人愿意接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创始人彭小峰2012年离开赛维后,又搞出一款名为“绿能宝”的P2P产品,甚至于201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总所周知,P2P暴雷了,彭小峰也不知所踪了。
从赛维和中国光伏产业的历程,我看到了三个词:政府支持、核心技术和市场。
政府支持
虽然本书的作者认为,当年财政收入不过18亿元的江西新余投资赛维是超越自身财政实力的投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新余最早融资2亿毅然投入赛维,是一种有魄力的赌博,而且也确实在一年后连本带息收回来了。这与当时财政收入只有300亿元的合肥,为了建设价值175亿元的6代线液晶面板,给京东方保底提供90亿元的股权资金如出一辙。像光伏、液晶面板这类制造业,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是难以成功的。我们不能因为赛维失败了,就否认新余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新余之后为了赛维提供过多的服务,确实超越了自身财政实力,从而导致赛维的负债率高达377%。这为赛维深陷债务泥潭,迟迟无法吃到国家红利,埋下了巨大隐患。
核心技术
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永远只是一个赚“血汗钱”的工厂,缺少产品定价权和产业主导权,没有丝毫抗风险的能力。
这就是欧美补贴政策取消、“双反”开始,全国光伏企业集体停工的根本原因。
缺少核心技术,也是赛维迟迟无人接盘,无法及时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
市场
市场的作用很重要,它有两大作用。
第一,有市场企业才有活路。欧美“双反”和产品倾销,占据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的光伏企业就在死亡边缘。而我国强硬应对,保住国内市场后,国内的光伏企业就有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有市场才有反馈,才会有技术提升。核心技术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只有经历过市场的检验,尤其是相对公平的国际市场的锤炼,才会真正成熟。“制造——反馈——改进”的道路,才能促进核心技术迭代发展。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