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马特
来源:金融头条(ID:iiyoucai)
8月27日,交通部官网针对24日滴滴事件连发两篇评论文章,称“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平台公司应将“自责”落实到行动上》文中写道:“保障乘客出行安全是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底线,没有什么比“乘客安全”更为重要。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平安回家,而不是觊觎那所谓的'3倍赔偿'。”
8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对滴滴公司开展联合约谈,责令其立即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
8月26日晚间8点以后顺风车业务停止服务
目前,滴滴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同时免去分管顺风车事业部和客服的两名高管职务。
滴滴整改了什么?
滴滴在5月6日空姐事件后,发文致歉,并宣布整改。短暂停业整顿后重新上线顺风车业务。
滴滴整改期间,下线顺风车业务中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乘客和车主均不显示真实头像,而显示虚拟头像;司机每次接单前都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同时在全平台推出对人车不符的举报奖励,增加了订单结束后询问乘客“车牌号是否与实际车辆一致”“车主是否在行驶过程中玩手机”“车主是否私下拼车”等匿名投诉的内容;接到乘客投诉后,会对被投诉的司机扣分,赠送乘客几元钱的消费券。
在乘客安全方面,滴滴曾在5月份整改时称,还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除了原有功能外,乘客还可一键拨打110、120、122及平台安全客服等求助电话。通过8月24日事件来看,受害者的朋友在当天连续7次联系滴滴客服均遭遇推脱,乐清警方收到滴滴公司发来的车牌号及驾驶员信息,距离受害者朋友第一次报警时间长达111分钟。“安全客服”响应龟速,毫无安全可言。
滴滴发布道歉与声明称:辜负了大家的信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现实问题相比,滴滴此次的道歉声明和5月份的道歉何其相似,更像是一次常规的危机公关。
顺风车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就连笔者自己也遇到过不少不靠谱车主。
8月4日,笔者使用滴滴顺风车出行,意外约到一辆拉货的五菱,并成功拼单与两个女生同行。
该车主注册滴滴不久,而且对市区内道路不是很熟悉,接乘客时几次找不到准确地点,行驶途中还多次边开车边低头看手机查路线。三位乘客均提出帮助车主导航,并反复提醒车主“请专心开车”。
当晚,先下车的笔者收到滴滴APP中车主发来的消息,称被另外两位乘客举报。随后笔者点击“到达目的地”时收到一条提示:“车主是否在开车过程中玩手机?”笔者点了“是”。
8月26日上午,笔者使用了滴滴顺风车,提及遇害女孩,司机说:“可能是反抗太激烈了吧,还不如假意顺从了,先保命要紧啊。”
网络有记忆,3个月前,滴滴曾发布道歉信,曾悬赏百万寻找凶手,宣布整改。但3个月后,相似的杀人案再次发生。而5月份针对遇害空姐的道歉信却已经悄悄在滴滴APP中删除。
《南方周末》曾撰文梳理滴滴成立以来4年中媒体公开报道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统计出至少50起,平均每月都有一起。有专业人士建议,除了严格的车主审核准入机制外,顺风车应该回归到分担油费的共享经济初衷上,而绝对不应该是以盈利为目的。
滴滴下线顺风车,其他公司的机会来了吗?
滴滴下线顺风车,是否给了其他公司机会?
顺风车的诞生,原本就基于线下庞大的远距离拼车需求,很多上班族由于距离遥远,迫于公共交通换乘较多、花费时间长,出租车费用高的原因,不得不寻找能降低50%左右成本的拼车机会。只不过网约车出现之前,这种需求广泛被出租车之外的黑车所承担。
目前国内网约车领域,尚有美团打车、嘀嗒出行等,其中嘀嗒出行的模式与滴滴相似,也打出社交牌。滴滴顺风车下线后,不少车主和乘客开始使用嘀嗒平台。需求和机会都是现实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一样会存在。其他平台是否能妥善解决网约车的乘客安全问题呢?
8月27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有内部人士称,此举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与滴滴事件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