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根据郭敬明小说《悲伤逆流成河》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各大影院上映,这部以“伤痛青春”、“校园欺凌”为主题词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受到了青少年的大力追捧。一时间,与“校园”、“爱情”、“友情”相关的话题风靡各大高校。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从宣传片和宣传海报开始,无论是在题材还是画面上,都给人以沉重压抑的感觉,各类影评也趋向于将关注点放在对阴暗面的抨击上,然而,正如“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在观看完整部影片后,相对于整体的“灰色风”,以下场景所传递的温暖无疑是茫茫黑夜中的点点亮光。
-1-大爱无言,亲情无声
女主易遥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拮据。
在女儿眼里,母亲是不近人情的:不温柔、不体贴、不关心自己,眼里只有钱。
在母亲心里,对女儿是有愧的:作为易遥唯一的亲人,她自知在物质上亏欠女儿太多,但依然告诉自己要“坚强”,哪怕很牵强;
她知道女儿性子弱,所以知道自己不可以再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在她面前,因为这只会让女儿更加绝望;
她为了赚钱,不惜在家接按摩的零活,哪怕落人口舌,也依然“我行我素”。
母亲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易遥:贫穷不要紧,只要愿意努力,生活总会有希望。
只是,善意的初衷止于不善的表达,尤其是在易遥身体不舒服而又没交校服钱被大家视为异类的时候。
因为不善沟通,所以无法相互理解,直到易遥在翻箱倒柜时看到母亲为自己存留学费的牛皮纸信封,所有的不满和怨气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
也是在那一刻,母亲猛然意识到易遥得病的真实原因。
压在双方心头的巨石轰然粉碎。
当母亲用双手紧紧握住易遥的手时;
当母亲心怀愧疚却还装作坚强地说出“妈妈带你看病去”时;
当母亲拿着钱包坚定地牵着因为委屈、抑或释然而啜泣不止的易遥去医院时;
那一刻的阳光,真的很灿烂;
那时的母亲,仿佛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那一刻的阳光,真的很灿烂;那时的母亲,仿佛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2-患难与共,友谊长存
女孩子天生爱美、爱打扮,喜欢漂亮的衣服,可易遥没有。
因为贫穷,她被迫压抑着一个青春期女生应有的欲望,她知道自己贫寒的家境没法提供这些“非必需品”,因此自己先失了半分勇气,一边羡慕渴求、一边自卑害怕。
矛盾的心理使她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也塑造了她逆来顺受、沉默寡言的性格。面对周围同学的恶意嘲讽与挖苦,原本内敛的易遥选择了“逃避”,她天真地以为将自己彻底封闭起来就可以从大众视线里“隐身消失”,抑或希求以这种卑微的姿态换取那些“恶者”哪怕一丝一毫的同情,只是,人性真的经不起考验,现实是残酷的,尤其是当自己已经放弃主动权的时候。
易遥生病的事情被当作“重大新闻”一样在校园里广为传播,在自身健康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易遥进退两难,仿佛整个人生都陷入到黑暗当中,直到顾森西的出现。
“顾森西,你干嘛还愿意跟我一起玩?”
“我从小跟我姐一块儿玩,一个人不习惯。”
插科打诨的语气,想减轻易遥的心理负担。
“学校那些乱七八糟的话,你一点都没听见吗?”
‘“说实话听到了一些吧,但学校胡说八道的人太多了,我连上课都是走耳朵进右耳朵出,何况这些垃圾话。”
真诚的态度,不羁的语气,仿佛在告诉易遥:我相信你!
“我得病的事是真的,你不惊讶吗?”
同样坦诚的态度,与其是问对方,倒不如说是自己先没了信心。
“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吧,但这有什么好说的呢……”
知道易遥始终介意这件事,所以也不再回避,想把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传达给她。
只是,一个人长久的状态怎么可能会因为另一个人的三言两语改变呢?
“算了吧,你还是别管我了,跟我沾边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运气……人们看见糟糕的东西,都想要躲远,只有看见美好的东西,才想要靠近……”
短暂的阳光后,还是一如既往的消沉。
只是,不同于之前的对话,顾森西直接坐到易遥边上:“够近吗?”
"够近吗?"行动,是表明自己态度的最好方式。
因为顾森西,易遥知道自己在面对他人的恶意伤害时不能一味地逃避退让、应该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知道她也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因为,她也是一个人,一个和大家平等的人!
黑暗中的光芒尤为珍贵,哪怕微弱,也可以带来无限希望。
至始至终相信易遥的只有顾森西,哪怕亲姐因为意外去世,他也不曾真的怀疑过易遥。
因水相知,因水相别,当顾森西将光芒真正传递给易遥的时候,他也可以放心离开了:
离开,是因为不得已;
但离开,却意味着新的开始。
真正的友谊,就是无论我身在何方、身处何地,你都能感知到我的温度。
-3-看与被看,人性的光辉
人是群居性动物。
大家都愿意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因为“中立”意为着“安全”、意味着“平衡”。
但是,当所谓的“平衡”不小心被打破,你是否还愿意坚守初心?
因为私人恩怨,易遥成为众矢之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最初小小的恶意在一味的退避软弱下竟然演化为大多数人的恶意,而且没有人去问“为什么”。
鲁迅在《示众》一文中早已提出“看与被看”的疑问,因为大多数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不自觉地会化身为“看者”的角色,但是,他们不知道总有一天也会成为“被看者”。
令我动容的是,在影片最后,易遥为了证明自己与顾森湘意外去世没有关系、想要以死明志并以“遗言”的形式控诉整个“看客群体”时,有人站出来了!
人性,是可以被唤醒的!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鲁迅在《呐喊》序言中如是说。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我知道:
人性当中的善念,是需要被时刻提醒的;
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人性当中的善念,是需要被时刻提醒的作者有话说:在写第二部分的时候,立马想起了自己讲“戏剧”的时候有关“潜台词”的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算是日常生活中的“职业病”吧。
至于最后一部分,我一直相信“善”的力量——以纯澈之心感知世界,世界的本源,一定是单纯良善的!
这里是聂溪绯,一个享受平淡生活,但内心世界丰富到可以把自己笑疯的充满理性光辉的感性的文科女。喜欢用文字表达内心丰富的世界,一直相信文字的自我救赎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