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读者妹妹说,她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
她目前在一家公司实习已有七个月,原本是准备毕业以后继续读书,再去考研究生的,但实习单位的领导对她的表现很满意,准备等她毕业以后就正式留用。
去考研吧,她觉得读了出来也是工作,跟现在的工作性质与薪资待遇,不会有什么不同,说不准还不如现在。
正式在单位留用吧,她又觉得现在找工作都是被别人选择,不是自己主动选择别人,想着读研出来学历高点,没准以后的路还能更宽。
她迷茫了,两边摇摆着,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其实,从她言语里,我听得出来她对知识的渴求,但我们聊了很久,她也始终下不了决心。
听着她的倾诉,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农夫:“种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读者妹妹与农夫有着一种共同的心态:怕输。
目前的选择就好像是一把洒向未来的赌注,如果考研出来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是输;如果留任以后没有更好的上升途径,也是输。
怕输,所以感觉怎么做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人有趋吉避凶的本能,当我们预感到前方有危机的时候,会本能地往后退一步,将风险控制在可视范围之内。
当我们怕输的时候,不行动是最安全的选择,却也是对人生最无意义的选择。
02
越是怕输,越是会活得辛苦,因为改变命运的机会,往往就是在害怕失败的恐惧中消失的。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至少换了六个行业,每个行业都做得不长久。她并不是不勤奋,相反,她每入一个行业都非常认真,但是她太计较得失,如果短时间内的勤奋看不到回报,她就感觉自己入错了行,要重新选起点。
她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毕业十年,她依然奋斗在基层。其实她对好几个领域都懂点皮毛,只是都不精不专。
前不久,她尝试着自己创业,做点五金贸易的小生意。有一次帮一个包包厂开发了一款装饰扣,客人很喜欢,说有可能会下单。
然而,生产初胚的五金模具厂因为厂址搬迁准备将这款模具售出,建议她买下来,她一口拒绝了。因为客人说可能会下单,也就意味着也有可能不下单,她不想承担这个风险。
后来模具被她的对手买过去了,当然订单也被对手接下了,朋友很是懊恼,感叹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
朋友就是典型的怕输心态,生怕自己付出的努力会白费。
如果将人生比作战场,那么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面临着没有把握的战争,如果怕输,就只能习惯当生活的逃兵,永远没有胜利的机会。
没有人天生就有掌握命运的能力,经历过足够多的成功与失败,才能做到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人生路上,该碰的壁,该吃的亏,该冒的险,少经历一点,生活赋予我们的智慧就会少一点。
03
得失心太重,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在某一种生活模式里待久了,会拒绝尝试新的挑战。因为人生的每一步选择都会有风险,基于对未知的恐惧,我们会认为梦想的生活固然诱人,但现实的稳定却更安全。
于是,宁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某一种生活,也不敢轻易跳出舒适区。
三年前,我认识的一个做鞋子的老师傅说要转行创业,进入他从未涉足过的家具行业。我有点替他替他惋惜,积累十几年的制鞋技术,就这样浪费了吗?
他说:当我觉得生活安稳得没有什么上升空间的时候,我就想为自己找出路。看不到的未来的确让我担忧,却还至于让我害怕,大不了输了从头再来,回来做鞋子,手艺也还在。可万一成功了呢,是不是人生又有另外一种可能?
是的,未来既有风险,也会有机遇。守着现世的安稳,就会错过未来无数的可能。
老师傅并没有倒回来继续做鞋子。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他慢慢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摸出了点门道,事业已渐入佳境。
美国作家奥里森曾说:
当我们相信某件事不可能做到的时候,大脑就会为我们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当我们真正相信某件事确实可以做到时,大脑就会帮我们找出解决的各种方法。
有时候,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我们怕输,就是在给自己设限。只有抛开杂念,全力以赴,我们才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
罗斯福的演讲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输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输的心态,它让我们对未来望而却步。如果一直瞻前顾后,只能换来一事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