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不同的认知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差距》
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
“考试得满分很了不起,但如果在一所精英大学里,大家都考满分,你要怎么出人头地?”
关于马克故事的后续,我们都清楚。
他在大学时期创办了脸书,从最初的校园社交网站,一步步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其实,促成马克成功的动机很简单,那就是出人头地,做周围同学都没做过的事。
心理学中称之为“能力需求”,就是对有效性、能力或成功的基本欲望。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成功的欲望,这无一例外。但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却失败了呢?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个人认知思维的影响。
《少有人有的路》的作者斯特科·派克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37岁之前,他读完了医学院,在心理治疗和行政管理方面都小有成就。
但是在机械方面,却一窍不通。
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修水管、修电灯,甚至是按照说明书组装玩具或家具,都是一塌糊涂。
当时的他认为,自己一定是缺乏某种基因,天生就不是解决机械问题的料。
可擅长机械的邻居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诉斯特科:“你只是没有花时间去尝试而已。”
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斯特科很大的震撼,他决定有机会还是要去尝试一下。
不久,一位来看诊的女患者恰好遇到了机械方面的难题,她的汽车刹车挡板被卡住了,导致刹车无法踩下。
他提出帮助对方,面对密密麻麻的电线和管子,努力静下心,耐心地观相关的部件,逐渐弄懂了刹车的运作过程,最终找到了开关,解决了问题。
事实上,这类似于我们经常讨论的努力与天赋那个更重要的观点,你做不好一件事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因为没有天赋?
《动机心理学》中提到了本质论和递增论两种观点。
本质论者认为人格特征和能力都是固定的,在我们的一生中不会有显著的变化。
递增论者认为人格特征和能力是可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发生改变。
前者更倾向于自己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也不会靠后天学习得到,后者则认为所有的不足之处都是可以靠努力提升的。
但如果一味地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可能通过努力达到,就彻底否定了多样人生的可能性。
《刻意练习》中曾写到: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不断退化的过程。
你不可能一直拥有某种好的能力或坏的能力,如果不刻意维持,最终好的能力也会变成坏的,而在努力之下,坏的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升。
所以生活才需要我们不断输入,以维持平衡,或者去更好地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