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国平说过:凡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往往也做不成大事。
这话非常准确。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做的好大事?
想起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以前读书时,记得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时年少轻狂,总想反驳,就从反面举了几个案例来证明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结果被老师狠狠批了一顿,说我举的例子根本没有说服力。简直是谬论。
当时还挺不服气,觉得老师带有偏见。
现在想来,觉得甚是可笑。
那时的我大概不知道这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
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其实在确定航天员人选的前一周,航天飞船的设计师罗廖夫很是头疼,因为所有的候选人都很优秀,这让他很难决定哪个人选。
然而,正是因为一个非常微小的举动让罗廖夫最终确定了加加林。
在进入航天器时,只有加加林脱下鞋子,只穿着袜子进入了舱内。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打动了罗廖夫,他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追求完美的态度和对航天事业的尊重。
从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就落在了加加林的身上。
凡成大事者,都是注重细节之人。
古语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泰山之所以如此巍峨,正是因为它不拒细小的土壤;江河之所以如此广阔深邃,正是因为它不排斥微小的溪流。
学习写作,老师强调先要找对标平台,然后进行拆解文章,最后一步才是写。
而我总觉得拆解文章费事,就直接跳过这一步,想要直接写。可是在写的过程中,却发现道理都懂,却不知如何下笔。
别看拆解文章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是要知道拆解文章才是把文章写好的很关键的一步。
随便翻翻教写作的课程,很多教写作的老师都会强调要会拆解文章,在写任何一篇文章之前都要先进行拆解对标账号的文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当然,如果已经是写作大咖了,可以完全忽略,因为大咖已经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了。像我这样的小菜鸟,很有必要也不能忽视这一步。
拆解文章,不仅要学会如何搭框架,还要学习细节的方面。比如,不同的平台文章的标题不同,有的长约二十多字,有的很简短四五个字;有的文章三千字左右,有的文章不足千字;有的文章可以用名人案例,有的文章可以用明星素材,有的文章却只能用素人素材;等等。
还有金句如何写得吸引人?金句的句式应该怎么使用?等等,这都是非常细节的方面,想要写好文章,必须得注重这些细节。
以前总是很不在意这些,但写了几篇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就开始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比如拆解文章时,把同一平台的标题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对比,慢慢就会发现这个平台喜欢什么样的标题。
作家狄更斯曾被问及如何成为像他一样的写作天才,他的回答是:天才,就是注重细节的人。
是的,学习写作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不要妄想着一步登天,一下子就能写出百万阅读量的文章,所有的好文章都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先从最小的细节打磨,把每一个细节都攻破了,都熟练掌握了,那时离成功就不远了。
《道德经》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意思是,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枝末节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写作本身就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而且写作本身也是一项技能,尽管没有基础,或者基础很差,但都不会影响写作,因为只要会说话,就会写。写只是把你要说的以文字形式来表达而已。
从一篇篇不足百字的短文开始,一点一点进步,慢慢地就写得多了,写得顺了。
一篇文章从细节入手,慢慢打磨,也终将会成为一篇佳作。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
不要老是有只做大事的心态,要知道,只有专注地把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
发现不足,找到方法,就要改进,否则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