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里翻电视剧看,翻到了《雪花女神龙》这部剧,突生怀旧之念,点进去看了看第一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当年大火的武侠片特效做得很假,不仅片头曲(歌词里有“狂风呀暴雨,狂风呀暴雨”什么的)让人忍俊不禁,情节也很一般,却不知怎么生生地勾起了我的复古情节,也打开了我的脑洞,促使我去码字。
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好看的电视剧都藏在记忆里。不管是看了无数次的《还珠格格》,还是小学时的最爱《鹿鼎记》,如今看来都成了无法逾越的经典。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现在的电视剧再怎么制作精良,主演的颜值再怎么逆天,情节再怎么引人入胜,也无法使记忆里藏品相形见绌。我经常会想起小学四年级的那个暑假,每到晚上临近7点时,我就会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电视剧《佛跳墙》开播。在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电视剧里,每个角色的名字都带着食物的幸福味道:陈佳瑶、郑宝厨、陈煮水、鲍凤盏……听着这些名字,我似乎都能隔着电视屏幕嗅出饭菜的香甜来。那时候,我吹着电风扇,坐在凉席上,啃着一块钱的冰棍,手里按着遥控器,就像指挥整个世界的女王一样,看电视的幸福感简直要溢出来了。虽然每天只能浅尝辄止地看两集,中间还不断地插入广告,但看电视的快乐丝毫不会因此减弱,那种每天都有种小期待的感觉真的特别好。以前的娱乐活动也不比现在丰富,于我而言,每天晚上等待喜爱的电视剧更新就像是吃饭、上学和睡觉一样,是一天的必经程序。细细回忆那些年爱过的电视剧,我可以如数家珍:《情深深雨濛濛》里的美人如玉你侬我侬,《风云雄霸天下》里的聂风和步惊云挥拳抬脚间就是半个江湖,《武林外史》里的沈浪是我少女时代的梦,《少年包青天》里离奇的破案既令人欲罢不能又让人惊惧不已,而《萧十一郎》里的吴奇隆简直帅出了天际……那时候的电视剧总让人印象深刻,每个角色的名字都能被深深地烙在脑海里,每个情节都能被反复咀嚼玩味。
相比之下,现在的观剧体验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快捷,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剧,期间没有广告,只要眼睛受得了,甚至一天就可以刷完一部剧。我们再也无需忍受剧情最精彩处戛然而止的煎熬,却也失去了等待的乐趣。现在的我已经失去了专心看剧的能力,看剧时会不停地刷手机,有时还会拖着进度条快进着看,看完一部剧后便很难再回忆起里面的剧情,甚至连主角名字都可能忘记。确实,疯狂刷剧时有一种快感,连贯的观剧体验让人觉得很high,但不知不觉中,看电视沦为了结果导向的活动,而非过程的体验。每天固定时间播出的小期待、精彩处且听下回分解的吊胃口,专注看剧才能发现的小细节,全都随着开头到结局的一蹴而就而消逝了。原来我觉得,看电视就是跟剧里的角色交往,融入他们的生活的过程,每一天我们都会按照约定的时间见面、聊天,他们会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我们缺席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起了怎样的波澜。那是一个过程,需要耐心的聆听和及时的回应。而今,看电视就只是看电视了,没有期待,更没有融入,我们着急要把一个包装好的故事从头到尾看完,以满足自己不可遏制的好奇心,仅此而已。
还有一次跟朋友聊电影,在得知我看过的次数最多的电影是港片《富贵逼人》时,她惊讶了很久。这部1987年上映的香港贺岁片是我整个童年的最爱,每次去阿姨家玩,我的必修功课就是把这部电影的录影带拿出来播放,然后跟表妹一起看得津津有味。影片里,一个简单的香港五口之家,有肥胖而市侩的老妈,窝囊而好色的老爸,性感的大姐,叛逆的二姐,还有古灵精怪的小妹,突然有一天这家人中了六合彩而一夜暴富,然后各种麻烦也接踵而至了……这部片子我真的是看了不下二十次,里面的情节到现在都可以倒背如流,想来甚是夸张。连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童年的我们会这么专情,而这部简单的喜剧片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把录影带放进DVD时的那种期待和雀跃,当我们边看边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的那种快乐。而今想来,也许有魔力的不是电影,而是那段可以相互分享,厮打混闹的童年时光吧。此后,随着年龄渐长,我看电影挑剔了许多,越来越追求电影的档次和所谓的深度,确实也淘到过很多经典的电影,但是没有哪一部电影是我看过三次以上的。不是因为它们比不上《富贵逼人》,显然它们都比这部港片好太多了,只是观影的人已缺乏了年少时的那份悠然和耐心。在电脑里存了一部又一部的好电影,排着时间看,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我实在匀不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品鉴一部电影达十几次。现在的选择多了很多,而体验每一种选择时的深度和乐趣却也随之减少了。
其实我的阅读体验亦是如此。小学初中那会儿电子书尚未流行,kindle的登场还遥遥无期,那时还是纸质书的天下。那段时光里,每周五放学我爸接我回家时逛新华书店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在一排排书架间穿行,这本书看看那本书摸摸,那掩饰不住的得意的劲儿就好像自己拥有整个书店一样。遇到心仪的书,就会缠着爸爸给我买,然后父女俩提着一袋的书心满意足地回家,竟有种满载而归的快乐。那时候对我书是真爱,单纯地因为喜欢而阅读。小学时,可以背下整本《唐诗三百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能把心儿都打湿一片;可以把《三国演义》里张飞怒吼长板桥的情节整段地背下来,然后绘声绘色地分享同学们;可以把《水浒传》里许多梁山好汉的名字跟外号一一对应,想象着他们的性格特质兴奋到无法自拔……当时看书也是真专注,既没有手机和电脑的诱惑,也无丝竹乱耳案牍劳形。阅读速度也很慢,带着纯粹的兴趣和悠然的节奏去读书,这样的深阅读自然滋味浓长。大概是从高中起,我开始用MP4看小说了,而且是一目十行地阅读快餐式的言情小说,一本又一本,彼时的阅读纯粹是为了缓解学业的压力。这种密集式的极速阅读裹挟着学业压力,使我原有的从容阅读体验荡然无存了。上了大学,对快餐小说彻底失去了兴趣,又回归到阅读的正轨上,然而阅读的心态却又发生了变化。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的阅读掺杂了功利的成分,甚至带有自我强迫的性质。读书不仅成了充实自己,不让自己显得肤浅的手段,而且阅读的广度也渐渐地代替了深度,读得越多,忘得也越快了。随着手指在kindle上快速地点击翻页,深阅读也渐渐地成了我的过去式。
我们的生活不断趋于便捷和多元化的选择,快捷密集的体验和目不暇接的选择充塞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广袤的世界相较于我们有限的生命而言,实在是显得太过浓稠和丰富了,或许佛家所说的“大千世界,无处不色相”亦是这个道理,我开始慢慢了理解极简主义的用心良苦。我们的生活,应该是苏轼笔下“雪沫乳花浮午盏,蓼饵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然细腻,不是吗?
行文至此,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小学时背过的一首诗,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坐在河边学钓鱼,当路人向他问路时,因为害怕出声惊走了鱼儿,他只是向路人摇摇手不回答。这种儿童般的专注和深度的过程式体验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焦点,却愈发缺少专注的眼睛、虔诚的感知和体验的耐心,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