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由的不自由:农村大学生画像

自由的不自由:农村大学生画像

作者: 桑榆斜阳客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1:20 被阅读16次

今年七月,在轰轰烈烈的高考大潮中,这样一条消息刷遍网络:云南省会泽县贫困家庭的崔少扬在工地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知识改变命运”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绘了科举时代的平民百姓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图景;同样的,今天看到这条新闻,很多人羡称崔少扬“半只脚进入了上层社会”。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同样是会泽人,同样是时时忍受着贫寒的农村子弟,刚从北大毕业的邓风华看到这条消息后,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给这位刚刚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试图通过努力读书改变命运的学弟写信,告诉他这样一些事实:

邓风华同级的农村朋友徐森入学时加入了很多圈子,比如因为擅长象棋而加入的棋社,结果却很难融入这些圈子;他们的老乡曲小薇高考时为了获得三万块的复读奖励而重读高三,第二年稀里糊涂来到北大,看到舍友们一掷千金买化妆品而瞠目结舌。

而邓风华自己呢?他被英语困扰,别人轻轻松松考九十分,对他而言,八十就算是很高分数了,直到大四,他去上哲学双学位课,很多大一的新生直接用英语交流,行云流水,而他提前准备一夜,还是“很紧张,觉得自己很差”。

在台上发言,他常常陷入深深的自卑。这时,他想起老乡们刚出来打工时面对灯红酒绿的城市和颐指气使的老板时,发自心底的战战兢兢与谨小慎微,那种自小就熟悉的窘迫在北大的课堂上再次被唤起。所以,邓在信中用加粗的字体强调:“即使到了北大,我们也与那几亿农民工互为镜像。”

邓在字里行间中表达着对城市同学的羡慕,羡慕他们拥有广博视野和丰富知识;表达着对自己的出身的自卑,除了勤奋一无所能。

崔少扬看了邓风华的的信,直言“很多意蕴还理解不了”;然而,这些真情流露,却深深击中了许多贫寒子弟的心灵深处。

近些年,城乡学生高校入学率的差距愈来愈明显。《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指出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学生基础教育的差距及城乡学生家庭教育背景的分化。可见,教育获得不平衡不充分,家庭背景阶层难以逾越,农村孩子想要冲破现有的枷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村出身的第一代大学生们试图通过读书选择命运,然而却陷入了被命运选择的无奈里。“读书无用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断正强大且悲哀地弥漫在社会舆论里。

山的那边还是山

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与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匮乏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由于贫穷而丧失的教育资源和面对未来与梦想敢想敢干的决心与勇气。毕竟,他们的试错成本太高了,他们身上背负的是一个家庭全部的期待与责任:有的家庭必须父子俩在工地顶着炎炎烈日劳动一整个假期,才能支付得起开学时所需要的高昂费用;有的家庭姐姐很早就放弃学业而嫁人,用获得的嫁妆供弟弟上学。

而更为残酷的事实是,当他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一只脚迈入上层社会时,事实上,挣扎才刚刚开始。城市的孩子早已学会代码编程时,他们却刚刚认识计算机。之前认识一个出身西北山村的师兄,有一次在机房里,他在空中划着鼠标,纳闷地问我“光标怎么不动。”

因为贫穷,他们不得不为了50块钱每小时的家教费而穿梭于城市的两端,不得不放弃难得的出国进修的机会;而他们的城里的同学却可以随意买几百元的课外书,闲暇时间,在各种补习班里充电。

城市的父母用半生辛劳与积累为孩子铺好了坦途,然而在这条漫长的人生跑道上,农村孩子却无奈地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

城市与农村,都是异乡人,都是匆匆过客

在城市,他们仿佛是角落里的一粒尘埃,无人关注,无人知晓。而在老乡们眼中,他们却是无处不在的榜样存在,比如因为邓风华和崔少扬的成功考入北大,村民们开始认真考虑孩子上学的事情;他们在村子里开设辅导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老乡们对这些“天之骄子”既有神话式的赞叹,又怀着老乡们的亲切,然而,他们却时刻感受着城乡之间痛苦的撕裂。

如同一群候鸟,时常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迁徙,却不清楚自己究竟属于故乡还是城市?

身处城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从农村的生活观念中彻底抽离,忘不了还在土地里辛辛苦苦耕犁播种的父母,试图融入城市,却又觉得漂浮无依,和繁华的城市格格不入;回到家乡,所受到教育和城市生活的体验,已经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得不屈服于村庄里强大的道德传统,价值信仰,尽管有的已经迂腐过时。

《平凡的世界》里,农村子弟孙少平求学期间在城市姑娘田晓霞的影响下,读了《白轮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籍,外面的世界一下子向这个二十岁的少年展开了,可一旦回到老家双水村,他心中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村子里,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他就是孙玉厚的后生,家里穷到三代人挤在一个窑洞里,他见到老人要亲切地问好,不能没头没脑地对村子里事发表意见,不然会被人笑成“青瓜蛋子”;他拒绝了亲切的大哥孙少安让他留在村里,兄弟俩一起开砖厂的好意,告诉大哥,想去外面闯一闯,大哥投来惊讶诧异的目光以及不易察觉的嘲讽,他看不懂自己的弟弟了,这对曾在苦难中相互扶持的兄弟在双水村暮色四合的田垄里默然相座,烟抽了一支又一支。

霍桑的《红字》里面说:“倘若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出不在肥沃的土地上反复扎根,人性就会像马铃薯种在这片土地般无法繁茂茁壮。我的孩子已经诞生在他处,即便我力所能及,掌控得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也将在不适之地扎根。”农村大学生们如同一颗种子,走出乡村读书,就是重新诞生在他处,然而城市却不能给予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老家的土地也早已不适合他们的生长,无论在哪里,都是异乡人,都是匆匆过客。

自由的不自由

“富贵是富贵者的通行证,贫穷是贫穷者的墓志铭”诗人北岛写下如此绝望的诗句。英国导演迈克尔·艾略特也试图用纪录片《人生七年》印证这样一个偏见:一个人出身的阶层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在阶层固化严重的英国,已经没太有阶层流动的可能。

《人生七年》对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一直到56岁,真实记录着他们小时候的梦想、成长中的学业、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对感情婚姻的期待经营、选择生几个孩子以及中年后的人生感悟。但是这部本打算用来证明英国阶层固化的片子,最后却惊奇地发现,人生不少的跌宕起伏远远超过最初的预计,贫穷阶层的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命运的“漏网之鱼”。

在英国乡村长大的男孩尼克,家里并不富裕,上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小尼克对物理感兴趣,但是村子里并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14岁接受采访时,他的眼睛不敢看镜头,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利兹。

然而没想到,21岁的他再出现,已经是牛津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了。羞涩、结巴统统不见了,头抬得老高,眼睛闪亮,对自己未来充满信心。原来,在这七年来,他始终有意识地客服家庭出身为他带来的自卑和害羞,主动汲取知识,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最终,他去了美国,成了一名物理学教授,娶了年轻漂亮的妻子,成为人生赢家,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高富帅”三人组里最引人瞩目的约翰,他的一生似乎就是按照上流社会的正常模式展开的:出身贵族,曾祖父是保加利亚首相,14岁就想好了以后要从事法律。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学,读的法律专业,后来去了法庭,娶的是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

然而21岁的他面对镜头却说:“人们总是以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是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大学读书就去哪所大学读书,一切看起来都是顺理成章,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我的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刻苦努力的日子,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在后来的剧集中,才知道他9岁时就已经失去了父亲,母亲不得不承受生活的重担,读大学必须是很努力才能拿到奖学金补贴家用。所以,即便是上天给了一副好牌,将它打好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轻松。

纪录片中,很多社会底层的人,没有家庭的教育氛围,自己早早放弃了求学的路,所以没有技能和知识,成人工作后,也多成为了低收入者。在他们中年时,多数会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学习,否则长大后可能会有更好的出路。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政府救济金生存。

由此看来,阶层高低,并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者说,在深不可测的命运面前,出身卑微渺小得如同沧海一粟,真正改变命运的还是不懈的学习与来自内心持久永恒的动力。

西方哲人说“你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沙漠;你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对于农村孩子们来说,贫困是他们必须穿越的沙漠,但是他们依然有自由选择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当贫穷的不自由在外界限制生命,自由的选择从内在扩展生命。更何况,我们的国家与社会,也在用实际的政策延伸扩大着农村学生自由选择的边界。

从2012年起,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实施了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不断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渠道。

2017年专项计划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国家专项计划录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近6.4万人,比2016年增加3400人,增长5.6%;地方专项计划录取各省(区、市)农村学生近2.7万人,比2016年增加3700人,增长16.2%;高校专项计划录取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优秀农村学生9500人,比2016年增加1380人,增长17.1%。

据初步统计,2017年高考录取中,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5年来,上述专项计划累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27.4万人,初步形成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如今,邓风华已经克服了落差感,在深山的老家里,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屋顶上学习,因为那里信号最好;曲小薇毕业后直接去研究生学校学习,寻找到了对于这个贫寒家庭的最优解;而崔少扬的大学四年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把目光放的远一点,不要拿出国、保研、毕业起薪这些“短期业绩”判定输赢,就有理由相信他可以改变命运,正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最终收获了丰盈的内心,并与地委书记的女儿田晓霞实现了跨越阶级的恋爱。

贫穷不是原罪,懒惰和沉沦才是。如果我们可以选择,没有人会愿意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因为苦难所来的浪漫色彩只有发生在被人身上才会闪光,在自己身上,只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但是,上天给我们了一幅烂牌,不代表我们只能被动接受。

三浦健太郎的经典漫画《剑风传奇》主角格斯所说“与其期待奇迹,不如让身体先动起来”。当生命浓重的阴暗压下时,我们一次次的挣扎、不甘心的吼叫,才是活着的、鲜艳的美。

事实上,希望是希望者的通行证,放弃是放弃者的墓志铭。

相关文章

  • 自由的不自由:农村大学生画像

    今年七月,在轰轰烈烈的高考大潮中,这样一条消息刷遍网络:云南省会泽县贫困家庭的崔少扬在工地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

  • 自由不自由

    你说大山自由不自由 云来云往 你说本人自由不自由 想自由做着不自由的事 不自由想着财富自由 财富自由了 人不自由了...

  • 云客

    云不自由 随南风游 云不自由 看似轻松 云不自由 想留不停留 云不自由 泪流在雨中。

  • 自由与选择

    自由 不自由 有自由的选择 也有不自由的选择 有选择的自由 也有选择的不自由 没有完全的自由 既然选择了自由 必然...

  • 第九类自由

    我不自由,我不知道自己不自由; 我是自由,我不知道自己不自由。 我不自由,我不知道自己是自由; 我是自由,我不知道...

  • 自由 什么是自由

    为时代的艺术 为艺术的自由 谁不自由? 人不自由。

  • CF|从CF看自由

    【自由相对看】 自由中的不自由和不自由中的自由,这是我在几年前思考的一个问题。 自由,不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 ...

  • 不自由,不自由,不自由

    呐,呐,五年了吧。昨夜,做了一个梦。有谁死去了,从很高很高的楼上坠落。那个人也许我并不认识,又或者是一个不熟络的同...

  • 熊玲: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似乎来于莫名的一种控制,感觉很不自由,如取舍不自由,行为不自由,甚至思维都不自由。 例:某女孩快...

  • 21天挑战――秋安

    DAY7.自由 一点也不自由,INDY RELLA特别不自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由的不自由:农村大学生画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p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