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西游。
上半场和下半场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
少年时我们都是孙大圣,锋芒毕露,桀骜不驯;
渐渐地,我们都变成了沙僧,温和内敛,云淡风轻。
50岁这年,高晓松在《半生倏忽而过》中写道:
“想做的事都一一实现了,心里的洞也一一补上了。
那些心里的积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渐被阳光蒸发。”
年轻时的他,恃才放旷,恣意张扬,是乐坛出了名的浪子。
对行业大咖的伸手示好视而不见,为了力挺朋友和人在网上互骂。
一张嘴嬉笑怒骂,没少得罪人。
走到人生后半程,曾经的浪子,终于与岁月握手言和。
面对记者“免费送一句骂贱人金句”的调侃,他只报以淡淡的一笑:
“骂人的事留给年轻人去做吧,好在我也年轻过,该骂的也骂了,再骂也骂不出啥新花样。
即使教堂真的倒了,搬砖也比骂街更有意义。”
已知天命的高晓松,少了当初的自傲轻狂,却多了几分岁月带来的从容不迫。
年轻时,我们都觉得“人不轻狂枉少年”,我们愤怒,呐喊,绝不服输,视面子大过天。
行至中年,才终于懂得了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于是人也慢慢变得柔软,不再与这个世界短兵相接。
钱钟书在回首自己的前半生时,曾感慨:“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愚妄。”
深以为然。
成长的意义就在于一步步识得乾坤之大,明白个人的羸弱和渺小。
而后,学会内敛,学会沉默,同曾经的一切握手言和。
人生下半场,挥别曾经意气用事的自己,放下百无一用的面子,才能迎来千帆过尽后的淡定沉着。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无论曾路过多少纷繁热闹,推杯换盏。
大幕落下,我们终将脱身离开,独自一人细数似水流光。
大曾老师写过一首打油诗:
“生命到头终作古,繁华归尘身归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经营又何苦。”
学做减法,享受独处,才是人生下半场最应该学会的生存之道。
很喜欢一句话:人这一生,一半靠挣,一半靠扔。
年轻时不知争取,注定庸碌;中年后不懂放手,皆为困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