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简单的自我探索。
今天一个之前一起学习精分入门的同学联系我,希望我能为她提供些心理咨询的热线。虽然我没有,但还是处于礼貌问了一下原因。
和那位同学在线上课相识,没有太多交集,只是结课后加了微信。简单的接触后,得知对方是因为有心理求助需求,加了班上很多同学的微信,并且自己借着学习的机会,进了很多咨询师的群。
这次找电话的目的是,她在做完心理咨询后会有新的情绪问题出现,但因为设置问题,不能随时找咨询师倾诉,但还是想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所以想通过打热线电话的方式疏解自己的情绪。
我在了解情况之后,对她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设置的一些知识,聊的很愉快。
对她的有效干预,让我想到了之前对前同事们的几次无效干预。
自从学了心理咨询师后,一些久不联系的前同事会向我求助。一些人会顾忌久未联系,保持着一种客气,只是用微信文字的方式,希望我能对相关求助途径做些指导。还有一些人则直接打语音过来,简单叙旧两句后就直奔主题,而且都是宣泄性,给我的感觉是:只是感觉到了,想找个情绪垃圾桶宣泄一下。这样的感受让我对干预她们的情绪有了阻抗。
在与今天的同学聊过后,我想到了前几次的无效干预。感觉有几个原因吧:
1.前同事们的心理求助,对我来说有情感的矛盾。
和我联系的前同事,曾经工作时会一起聊天、吃饭,离职后就因为各种理由没再见面,联系也少。突然联系让我有一种不太舒服的被利用感觉,而不是朋友间的那种被需要感。之前也经常和朋友吐槽生活,但朋友间的吐槽和心理咨询不是一回事,也不通用。
从我来说,虽然久未联系,但还是愿意把她们当做朋友看,这种情感上的阻抗,让我不能全心帮忙,进行干预。
2.我们的双重身份,让她们不能投入。
只和陌生人工作,是专业的心理咨设置之一,但很多人都选择忽略。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只是微信问我哪个平台靠谱,该注意什么,对自己的事涉及极少,因为顾忌。
对于宣泄型的前同事来说,出于对我的信任和之前的交情,希望我能够始终站在她们身边,会刻意隐瞒些事实。这些不是心理咨询的立场。对我而言,既要站在交情的立场,对她们保持始终的支持,又要完成心理干预,很难,至少现在的我不具备这种能力。
*个人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