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下半年后看电影的阈值忽然提高了一大截,或者说丧失了看电影的兴致,以致下半年进电影院观影次数不足5次。整个春节档最期待的电影莫过于《流浪地球》,没看过原著,但对于大刘式科幻实在是太感兴趣,故事设定也实在是太新鲜了,所以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值看了电影。
也许是期待值过大,加上看电影当天我精神状态不佳(刚结束旅游+补眠不足),近视眼看3d又拉低了我的体验感(我真的很讨厌看3D电影),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看得我太阳穴狂跳。。
聊回电影本身,我觉得还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也是中国式科幻很棒的开端,但离我心中的惊喜还差好远。
背景设定 ★★★★★★(超5星)
带着地球去流浪,7个字,已经帅毙了。
特效 ★★★★★(5星)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阿凡达,第一次看2012时候的震撼,惊叹于好莱坞水准的特效。自那以后电影的特效越来越优秀了,但再也无法制造什么惊喜感。流浪地球的特效我觉得是完全ok的,地球带着长长的扫把划行在太空的画面全片最美。而且电影也完美还原了原著中关于发动机的描写——“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
还有冰封大裤衩和东方明珠,毕竟看了快10遍灾难中的自由女神后,终于看到了中国版本的灾后废墟。
故事 ★★★☆☆
原本以为这是个基于原著改编的故事,在看完电影后我花了半天把小说读完了,发现这个电影讲的是原著背景设定下一个新鲜的故事。故事其实很好懂,没什么惊喜的地方,因为套路太多了。而且编剧在剧中埋下的梗实在是,一个也笑不出来。。包括那个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毫不押韵的标语。。
小惊喜倒是有一个——饱和式救援,把集体主义描述得不能再准确了。
电影有超过一半时间在讲运送 火石路途中发生的各种插曲,我觉得真的太沉闷了,我没法get到这些情节的作用是啥,包括中途的牺牲,死人是就为了推进剧情,所以死了。类似的背景,我想起“后天”故事中一个桥段,主角一群人因为低温+被困已经没有什么粮食储备,这时候飘来一艘大船,上面有很多补给品。他们在踏进这个新的“地图”同时解锁了新的危机——船上有饥饿的狼等着他们。这个情节就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和想象。虽然情节不一定是可以比拟的,但是流浪地球里的几个“小高潮”一点也不高潮,让我有想快进的感觉(特别是运火石上电梯这一段)。
原著的故事很短,但是非常精彩,精彩的地方在于“叛乱”这个章节,外在的危机最后还是回到了人性的较量上,贡献了一个漂亮的反转再反转的结尾。一部电影拍不完也正常,因为我觉得电影已经叙述了太多东西了,而且节奏很快,但剩下的部分要再拍一个续集也太困难了。。如果有续集那估计是可以拍拍流浪时代+新太阳时代,这个设定下可以作的想象该有多酷(书里没写)。
人物 ★☆☆☆☆
我觉得人物塑造真的太单薄了。。整个影片没有一个人物我觉得让我觉得是丰满立体的,包括作为男主角的户口,人物形象是最完整的,但我没法对这个中二少年有代入感和认同感。这也许是集体主义式和个人英雄式最明显的差别?无法塑造鲜明的人物?我觉得好像也不是这样的。
有朋友说看过大刘的作品你就知道他书里人物设定就是这样。大刘书里的人物像符号一样,只是作为冷静的叙述者/旁观者,几乎没有什么刻画。但电影需要人物吧,何况这是个全新的故事,爸爸,妹妹,救援队,混血,李一一全是新人物。人物没有足够的刻画,他们的情感/举动就很突兀,包括他们的生存和死亡。我理解不了户口的各种情感,他对天才的诠释;爷爷这号人物也就是个爷爷,我看不到他们家人间很深的羁绊——所以爷爷的死我没什么波澜,感觉是为了推进剧情发展。救援队的情节设计,我觉得很突兀,户口妹妹这个拖油瓶+爱的广播我更是无法理解她的存在。我能想象中国式拯救世界的组成单元,但不会是这样的。。还有领航卫星的那条线,moss和联合政府的人设+台词,都有点让我跳戏,无法理解。
人物塑造是我感觉全片最引起突兀感的地方,让我看得很困惑。台词我就不说了,因为我觉得人设比台词更尬一点。
整体上我觉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7分),但我无法吹爆,因为存在着硬伤。从电影院出来的那一刻我没有太多感觉,除了太阳穴在有力的跳动。我也没有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许和我的观影体验相关——当我无法代入角色的时候,我就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但看电影本身就是受强烈主观感受影响的,也许是我的关注点太与众不同了。
不过我依然愿意把这个小破球推荐给身边人,相比于电影,我更想推荐小说本身。如果地球有生命(思考),那它就是整个宇宙最孤独的小蓝星,也是孤独最完美的诠释。在苍茫漆黑的宇宙里,我们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流浪,孤独的意义是什么,光是这些问题,就足够让人沉思很久了。
距离太阳消亡还有50亿年,地球文明会进化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能把宇宙探索到什么地方呢?毕竟人类关于未来的想象一直都在被实现,真是想想都让人沸腾。
(随便写的,纯属个人b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