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请我看电影,《银河补习班》邓超主演,俞白眉导演。
看电影全程中,有许多个镜头引起共鸣,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同作为父母的我,其中的感触与嘘惜太多太多。
强烈地,我想恰如其分地表达一些观影中的感受和观影后的想法,可对着手机,却发现无从下手,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看电影时就像是亲临其中,很难说的清楚,我其中的情感复杂而感慨良多,这部电影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思考。
跳出我陷入其中的情感,无非是一个父亲如何在生活中引导着孩子从班级的最后一名跳跃到年级第十的好成绩,最后作为学校的骄傲有能力冲全省高考状元的故事。当然电影讲的不仅仅只是成绩的改变,还有让孩子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认识自己的学习方向,知道自己的梦想。
粗略谈一下。
一个是真实。
我讲得真实不包含电影情节的合理性与其他从电影角度的专业性的东西。我讲得真实是这个题材的社会现实性。
一个衡水制式的全市最好高中,教育的目标口号是“北大清华”,好接近社会呀,活生生地把生活搬上了银屏。
记得年初让孩子参加了一个数竞班培训,其中的家长聊天说话间就是北大怎么怎么,清华咋滴咋滴。我不是说有高远的目标不行,只是苦读数学,就是为了清华北大,那清华北大出来后呢?参加数学竞赛不是因为喜爱数学才去学的吗?当然因为喜爱能拿上奖,进了自己中意的高校,那是锦上添花了。
用电影中邓超主演的父亲马皓文的一句话来回答:“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是的,意义,人活着,得有意义。
还有就是一个意义。
每个事都有它的意义,而这部电影选择了当下几乎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课后培训问题,电影想表达怎样的社会价值观?
在《银河补习班》中,学校老师经常教育学生:“不上补习班,他们一定会被社会淘汰。考不上好学校,你们还有什么出路!”
无奈呀!多么严重的社会现象!
历史教训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都争先恐后地出去提前学。不学也不行,人家都学了,你不学就落后了。落后意味着什么?落后意味着,不能进入民办初中,不能进入重点高中,不能进入985、211高校,不能进入好的单位,不能有好的工作……
在大多数的家长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课外培训环节中去时,课外培训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的焦虑,孩子的受累,还有家庭沉重的经济支出。
电影里马文的妈妈有一句很无助的喊话,大概意思是:我累死累活的干,不就是希望你能读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前途!
看到这里我又流泪了。作为父母,谁不是含幸茹苦,殷切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现在孩子沉重的学业,繁重的作业,无奈的补习,简直把一个家庭压得透不过气来,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是社会问题,人力不可逆的事。
再一个社会责任心。
学习的目的是上好的高校,可是能回馈社会的又是什么呢?
影片中闫主任把各届优秀孩子的照片都挂在他的办公室的墙上,以此来说明学校的优秀以及他的教育梦想。
可打脸的是他的儿子,学校第一个高考状元,竟然是整天在学校周围疯疯癫癫的疯子。
难受,心酸,我的泪水又挂在了脸上。换成是我,我会是怎样一个状态?可以说,闫主任是骄傲的,他的儿子曾经也令他骄傲过,儿子从云端跌入了泥潭,其中的悲痛有多大,不是亲身体验谁又能知道呢!
还有其他的优秀者,他们又对社会回馈了什么了呢?长大后的马飞成了一个优秀的宇航员,用不服输的坚持客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宇宙飞船的隐患,给国家给社会作出了他的贡献。
教育的本质是把一个动物性的人教育成真正的人。在一个孩子最容易吸收知识,最喜欢幻想的年龄禁锢在刷题、刷题、刷题的单一无趣的学习中去,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
又想起影片中父亲马皓文对班主任高老师说的话:一个馒头第一次吃是新鲜好吃的,可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去蒸,难道还会好吃吗?很值得深思的话头。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少年现在是怎样一个状态?
对于这个电影,那些个教育的决策者,那些个老师真的应该多看几遍,好好深思:中国的教育之路在那里?该怎么走?
后记:
这个文不知道会不会被锁,但的确是我的真实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