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认知迭代》作者:[英]卡罗琳·威廉姆斯

《认知迭代》作者:[英]卡罗琳·威廉姆斯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19-08-08 12:53 被阅读0次

    内容简介: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大脑,但是我们最缺乏了解的恰恰是自己的大脑。

    对大部分人而言,大脑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困惑是如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每天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但是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意外的消息弹窗、微信群里分享的文章、邻桌和我无关的聊天所打断。

    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认知迭代》的作者通过亲身调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作者简介 :

    卡罗琳•威廉姆斯(Caroline Williams)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生物学学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学传播硕士,科学记者、编辑,《新科学家》杂志专题编辑和定期撰稿人,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制作人。

    为了解决自身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卡罗琳先后拜访了哈佛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希望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克服分心和压力,以获得长时间的平静与专注。

    她自己都没想到,注意力仅仅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她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尝试了不同的干预措施,寻找到自己缺失的方向感,改掉了不健康的焦虑习惯,提升了令人尴尬的数学技能,而且还深入探寻了大脑里更神秘的角落——创造力和时间感知。

    心智控制能力和认知技能上的变化大大改变了卡罗琳的生活,但她认为,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比起来,这些变化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精彩书评:

    壹: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我们的大脑其实在三岁的时候,脑容量就已经接近成人的60%了,七岁时就跟成人差不多了。所以说对于大脑认知的开发也是越早越好的,并且是尤为重要的。大脑也是会用进废退的。

    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大脑,但是我们最缺乏了解的恰恰是自己的大脑。

    大脑并不一定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很可能给我们制造麻烦,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忘掉重要的事情,为生活琐事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未来的风险......大脑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也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对大部分人而言,大脑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困惑是——如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

    每天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但是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意外的消息弹窗、微信群里分享的文章、领桌和我无关的聊天所打断。

    然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认知迭代》这本书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通过亲身调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为了解决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作者去参加了一项大脑强化训练,在经过三天枯燥成绩又令人绝望的训练后 她突然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得到了强化。

    作者发现,对一个人的专注力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减少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而是找到刚好让你的大脑能够专注某件事情的状态,而保持专注的方式就是“拥抱波动”,学会让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中自由切换,从而达到一种“心流”的状态。

    读到这里,我想通了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从来不会受周围人的影响,能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的人只要旁边人做其他事情,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这是因为我对周遭环境的承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强。

    反过来说也一样,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时间教学,为什么有的成绩很好,有的成绩一般,有的成绩惨不忍睹,这就是注意力在作祟。也许对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提高注意力,而是找到刚好让你大脑能够专注某件事的状态。

    作者的建议是:“拥抱波动”,学会让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中循环、自由切换。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走神能够保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的主要用途是服务于狩猎和采集——这样的心智状态可以让你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等待有趣的事物出现。

    虽然,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不需要狩猎和采集了,但是当我们陷入如今互联网信息洪流中时,往往意识不到不需要将“走神”模式完全关闭依然非常重要——现在的我们需要随时在信息流中抓取自身需要的重要信息,这也是新时代人类的狩猎行为。

    早在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得就对他的学生说:“先告诉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做你该做的事。”也就是说选择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作者根据那些让人心生烦恼的认知能力,选择了以下几点:

    ⒈注意力——能够坚持专注于眼前的任务,抵制干扰。

    ⒉控制焦虑——想办法减轻压力。

    ⒊创造力——学会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创意。

    ⒋导航力——增加我迫切需要的方向感。

    ⒌时间感知——想办法享受每一刻,并能够打发无聊时间。

    ⒍数字感——尝试获得“数学头脑”,学会逻辑思考。

    李小龙也说过——专注是一切更高能力的根源。

    保持专注需要消耗大量精力 ,人的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 ,因此想要在几分钟内到几小时内长时间保持专注,最佳的方法就是适时将注意力关闭——也就是定时休息,尽量每周进行一次40min的冥想,适当运动,并在它没有走得太远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个为注意力不集中苦恼的作者,却为我们带来了一本沉浸式体验的好书,这就是阅读《认知迭代》带给我的阅读体验。重点在于注意力仅仅只是开始,就让我对大脑工作的原理产生了如此多的新知识,我想朋友们读完全书后,一定会有更多的“认知迭代”感。

    如果可以更好,为什么不呢?

    贰:

    你的脑袋有没有不够用的时候?我经常有。

    很多时候总有一种想换脑子的冲动。

    比如说,经常在出门的一瞬间,找不到钥匙,翻了半天,钥匙已经放在随身的包里;

    和孩子出去吃饭,刚到餐厅点上菜,突然想起家里的天然气灶没关,等娘俩火急火燎地跑回家的时候,发现一切秩序井然;

    大清早做好了所有的安排和计划,到了晚上才发现计划完成的到不了一半,思维往往被牵着走到荒郊野外找不回来了。

    这种“走神”的不在状态的模式,给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直到看了《认知迭代》这本书,才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大脑不受控制的烦恼。

    《认知迭代》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是英国艾克赛特大学生物学学士,帝国理工学院科学传播硕士,《新科学家》杂志的专题编辑和定期撰稿人。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同时,她容易迷路,容易焦虑,没有数学思维,总之是一个对自己特别不满意的人。与我们不同的是,她有一股子劲,乐意把自己变成小白鼠,去尝试用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就改变自己大脑的各项功能模式。书中讲了作者为了解决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先后拜访了哈佛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做了各种不同的测试,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反思,最终找见真谛的经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科普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脑科学的探险书。正如一位神经学家看到作者的改造计划说的一句话:“到最后,你要么变成女超人,要么变成一团浆糊。”

    这本书对于专注、对于焦虑、对于创造力、导航能力、时间感知、数字思维等方面的见解,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认识我们天天在使用的大脑,看看通过哪些途径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技能。

    拥抱“走神”模式,提高注意力

    专注是一切更高能力的根源。很多人都想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多时候强制自己专注反而会产生厌恶感。

    在书中,作者指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拖延都意味着大脑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为此作者到哈佛大学神经学家乔.德古提斯和波士顿大学的麦克.艾斯特曼,用一种计算机辅助训练和脑磁刺激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注意力的训练问题。在作者测试的过程中,前两天的训练结果不太理想,甚至有变坏的趋势,但在第三天的某一个时刻,测试正确率大幅度提高,这使得作者对测试的内容也感兴趣起来。

    在作者自己看来,人们可能很早就有了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或许是自己压根没有意识。目前常见的注意力理论和方法有三种:

    定期休息是帮助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很多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大脑内部具有“警觉周期”,一般可以保持90分钟的警觉,接着就会走神一会。

    伦敦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尼利.维拉提出了注意力的“负荷理论”——我们要解决注意力有限的问题,不应该减少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而是应该让大脑做更多的事情。

    还有一种理论是潜念理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为大脑对某项任务习以为常时会转换为自动模式(潜念),将更专注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能采用“堵”的方式来集中注意力,而是改变自己的思维,不需要对大脑做出巨大的结构调整,而是改变它的运作方式,不将“走神”模式完全关闭,而是拥抱“走神”模式,在大脑需要走神的时候,任其随意漫游,并及时切换回正常的注意力模式。控制了注意力,其实还能很轻松地战胜焦虑。

    所以,要想更好地保持专注,关键在于放松,不要心急,让大脑处于一种“放松且就绪”的心流状态,从而更高效地运转。

    对于如何放松,作者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冥想,每天坚持,哪怕每天就只有十分钟;瑜伽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或者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走向大自然,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进行锻炼,都是静下来的一种方式。

    “走神”模式,创造好心情,赢得创造力

    研究发现:进行创造性思考所用到的大脑回路与保持注意力所用到的几乎相同。差别在于:保持专注需要用到大脑前部,以便让思考过程更为直接;而创造性思考则需要注意力不那么集中,更像一种思绪纷纷的状态。

    小孩子的创意往往是天马行空,创意无穷的。那是因为前额网络是大脑发育最晚的部分。前额网络的训练,便于我们以从所有可能的行动路线中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其实也在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很多时候,前额叶低功能恰恰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最好时机,这个时机也就是说是在走神的时候。

    那么如何训练自己的创意思维呢?

    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方案。

    第一种就是工作。面对问题时,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直到出现瓶颈为止。只有在这个时候们才能剥离感官获得顿悟。

    第二种,刻意去想遥远的地方和遥远的未来,进行更广泛地思考。

    第三种:保持良好的心情。当心情愉悦时,前扣带皮层通常会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出现“冲突”的状态。

    创意状态的最大劲敌就是焦虑,不但会分散注意力,还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地方。

    “真正成功的人不仅能够在前额皮层活动和高前额皮层活动之间随意切换,也能够控制不同状态所出现的速度。”

    时间快与慢,取决于“感知起搏器”

    很久的时候就听到一种说法:小时候我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长大了时间会过得越来越快。以前是以天来算的,长大了是以年来算的。就连女儿都是这样的感觉。尤其是上了初中之后,经常都会说:“妈妈,怎么这学期这么快就过去了呢?”

    之前看到过一种解释,说人对时间的感受与自己的年龄大小有关系。就是每天一天占你出生后总天数的比例,就是你对时间的感受。比如说:5岁的孩子,他出生也就1000多天,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他生命中约1/1000;而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他的一天相当于人生中大约1/7000,所以成年人就感觉到时间过得快,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在这本书中,作为心理学认知学的科普类作者,作者采访了很多研究时间感知的专家,他们大多认为,在人体内,确实有一个感受时间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真正客观的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收到情绪的影响。

    当人们看比较刺激的电影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但过后让他们估计,估算时间都比世纪时间长;而如果看轻松的电影,情况正好相反。

    在科学上,解释时间感知的经典理论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该理论认为人对于“当下”的感知由注意力引导,而注意力则类似于打开人类内部时钟的开关,时间的流逝则被暂时存储在一种叫做累加器中,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计算。

    这种理论让我想到,如果情绪能够控制注意力,那必然会控制打来内部时钟的开关的频率。如果频繁打开,每一段的记忆就非常短,感觉时间就过得非常快;否则,感觉就会慢很多。而当往后回忆起来,一件事情有很多片段,当然会觉得时间长一些。所以集中精力做事情,确实能够提升对时间的掌控感。

    还有一种理论是德国学者马克.威特曼提出的关于“身体时间”的概念。他说,对时间感知来说,重要的不仅是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外部世界的什么地方,而是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内部的什么地方。

    在很多“当下”时刻,我们平均持续的时间都特别短。问候或道别平均持续时间只有3秒。所以如果想让时间变慢,就需要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当你进入“心流”的工作状态时,便会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或许作者一直想要的对时间进行掌控,就是要完成这两种状态的自由切换。在我看来,感受时间,真正美好的方式莫过于一下这种:对待工作,进入心流状态,提高生命的效率;面对生活。享受当下,记录每一个温馨的瞬间,让记忆永远留存。

    数学太难,只是因为你心理的恐惧

    “如果你觉得数学很难,请别担心,我向你保证,我在数学上遇到的困难比你还严峻。”说这话的,是我们鼎鼎有名的爱因斯坦大科学家。

    从这句话中其实暗含这成功的秘密。我们常人,看到困难的事情拼命想躲,而成功者们所采取的方法是直面它,直到很好地去解决它,然后一步步遇见更多的困难,走向更高的山峰。

    在本书中,作者也讲到自己的经历。因为数学的不感冒,导致自己在做科学编辑时痛苦不已。据说,有25%的人非常厌恶数学并且开始不久就选择了放弃。很多人甚至出现了数学焦虑。但作者仔细回忆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说自己并非是从出生就如此,在小学之前还是很适合学数学的,也得到了不少的称赞和鼓励。只不过到了11岁,数字感突然就消失了。原因就是老师上课一直点名叫她,尤其是别的同学不会的时候,这让她在同学面前很难堪,为了与同学”平起平坐“,他对于数学的感觉也消失了。

    这种感觉一旦有了,就会刻进骨子里,慢慢形成”我不行“的认知。这样的情绪随着时间延长会引入一个负面反馈中,负面效应会逐渐放大,最后导致自己真的不行。

    所以当作者进行了实验室中的脑刺激来增强其数学能力的时候,表面上训练后确实提高了对数字的感觉,但在他自己看来,其实是自己实现做题进行了大脑刺激而取得的进步,而不是治疗起的作用。因此如果真的想学好数学,只需要两步:

    第一步:消除心里对数学的恐惧,去掉心魔;第二步:刻意练习,勤能补拙。

    所有治疗就是对大脑的某部分进行刺激,做数学题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 ◆◆

    整本书读下来,虽然有诸多的专业术语,但感觉进行了一次思维洗涤,酣畅淋漓。

    经过一系列的实践,作者一点点给我们传递一种思维:超控大脑,其关键并不在于修补某些特定的零件,而是学会如何去驾驭,去拥抱大脑提供给我们的各种状态。因为大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所有的行为都是很多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盲目地修补,有可能会顾此失彼,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拥抱“走神”模式,就可以实现大脑中各种模式的自由转换,才能充分发挥上天赋予我们的智慧。

    “有三样东西是极端坚硬(困难)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本杰明.富兰克林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迭代》作者:[英]卡罗琳·威廉姆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fx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