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说文解字是“尤甚也”。
剧变,急剧的变化,超出了个人的接受和处理变化的能力,让人无所是从,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剧变呢。
不妨我们看下北宋和明末以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剧变。
北宋靖康之变
北宋公元960年建国,1127年靖康之乱,徽宗和钦宗两帝北狩。而在三年前,徽宗的艮丘落成标志着北宋盛世的顶点,宋徽宗赵佶曾亲写《御制艮岳记》“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续,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垄,连绵而弥满,吞山而怀谷。

我们反思北宋为什么会有靖康之乱,如此剧变是如何产生,北宋政府和北宋治下的人民是如何应对这场巨变。
北宋剧变产生的背景
- 北宋的邻国辽在和北宋檀渊之盟百年后一直没有军事战争,辽国贵族的汉化让其丧失了其强大的军事战斗力,但军事战斗力还是大于北宋的。
- 北宋从建国之后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来巩固北部边防,减少北境民族对中原政权的侵犯。
- 靺鞨各部的统一和合并,之后靺鞨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强大的金国逐渐的侵占辽国的土地。辽国的五京逐渐的被攻陷。
- 金国和北宋宋朝通过海上之路,取得联系。商议的结果是:共同灭辽,北宋政府获取燕云十六州等地,金国获取辽国北部各地等。
- 徽宗之后开始调动军队,部署北方战线。然而北宋各分区军队北上进展的滞后以及和辽近身战的失败,让金国看到了一个破败不堪,毫无战斗力的北宋政府。
- 辽国被灭之后,北宋和金国成为邻国;北宋最终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取燕京。但金国却想要燕京所在地的人口。胜利之后的利益分配导致矛盾越来越深,矛盾终于激化,金国和北宋终于开战。
北宋剧变的结果
- 1125年金国第一次围困汴京。徽宗禅位钦宗,之后徽宗去了扬州。北宋第一次汴京保卫战打响。最终结果:北宋政府称臣给钱,金国撤退。
- 1126年年底金国第二次围困汴京。汴京保卫战再次打响。这次真的是剧变,没有勤王的军队,在抵抗将近一个多月之后,北宋政府和金国开始和谈。最终结果:北宋软弱无能,金国贪得无厌,徽宗和钦宗两帝北狩。
北宋剧变下应对
- 宋辽唇齿相依,辽国的灭亡,让北宋政府直接面对强大的新兴军事政权。当时的金国不是募兵制,打仗的最终目的就是劫掠。造成金国了从上到下的军国主义。北宋文人治国,军事政策需要北宋的国防参谋部下达作战部署和命令。北宋各个节度使和经略使调动军队的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大规模军事歼灭战。
- 燕云十六州已经被辽统治一百多年,其民众的归属感已经荡然无存;燕云的民众有一些将领和士兵成为了攻打北宋政府的先锋。
- 北宋朝廷的求和派和主站派一直相互的斗争,让北宋政府对金国的政策一直摇摆和变化。
- 北宋实行两京制;东京汴京,西京洛阳。汴京处于平原地带,其无险可守,金国庞大的骑兵部队越过燕京、真定、平稳渡过黄河。而北宋政府却没有组织成功对金国的越境打击。
总结:
- 北宋朝廷没有看到自身的缺点,冗官,庞大且低效的政府机构。
- 盲目的自信,想要收付故土,但人心已经不同以往。
- 军队部署和军事战斗力的缺失。
这场剧变让北宋朝廷完全输掉,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政权。虽然出现了短暂的各个不受政府控制的抗金部队,但随着军事指挥权的回收,南宋政府又在走着和北宋朝廷一样的道路。
明朝1644亡国之变
同时我们反思明朝崇祯帝为什么会自缢煤山,这场剧变是否可以避免呢。
明朝亡国的背景
- 在位17年的崇祯帝已经发过多次的罪己诏,但西部的农民起义军和各地的起义军逐渐的发展壮大。
- 崇祯帝在位的17年时间里更换了50多位的首辅大臣。
- 北境后金的崛起,让明朝的北方战线逐渐的奔溃。
- 朝廷的党政以及刚愎自负的崇祯让明朝的官员都丧失了对明朝朝廷和皇帝忠贞。
- 明朝反复的加税让百姓对其大明朝廷的失望感倍增。
明朝亡国的结果
- 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崇祯煤山上吊殉国。
- 吴三桂开关放清兵入关,清朝顺势夺取明朝天下。汉文化为主体的政权没落,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中断。
- 清朝的文化禁锢政策,让中国士人文化丧失殆尽,而奴才文化却兴起。
- 清朝实行的“满、蒙、汉、回、藏”,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明朝亡国下的应对
- 明崇祯帝自杀之后,存在了一段时间的南明政权。但军事力量的悬殊以及天命转移让南明政权成为过眼云烟。
- 各地的起义军逐渐和清朝的骑兵部队展开斗争,但都一一失败。
- 文人士大夫的阶层都集体转向了清朝新生的政权。
明朝的亡国不是亡于外敌而是亡于内患,现在想想真的是可叹啊,可叹啊。
总结:
- 崇祯皇帝帝王之术运用不当导致了官僚集团和皇权的对抗;官员以无为来应对崇祯皇帝的诏书和命令,这就造成了“散乱的人心,散乱的朝廷,无能的军队,悲情的皇帝”。
- 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情怀的缺失:这些阶层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丢弃自己儒家治世的精神,到头来却成为了墙头草。闯王来了高喊闯王好,清军来了高喊早盼着你来呢。毫无底线和操守的士大夫成为了明朝亡国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
同时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而作为东亚盟主的清朝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
明治维新的背景
- 1853年的日本的黑船事件,让日本德川幕府看到了自己闭关锁国弊端。
- 之后美俄英法荷都相继和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外治权。
- 孝明天皇不满意德川幕府的行为,要求攘夷。
- 攘夷派和尊王派找到了共同点:推翻幕府,天皇掌权。
- 天皇要求大政奉还,德川幕府同意。之后伏见鸟羽之战,德川幕府终于交出政权。
明治维新的过程
- 以10年为一周期,分3个阶段实现国家的崛起。
- 藩国取消,版籍奉还,设立府县,强化了中央集权。
- 殖产兴业,通过政府的扶植和变卖国有企业,促进民间经济的活力。
- 宪法的颁布以及两院制,让日本的政治体制模式和欧美相近。
- 军事改革,废除武士特权,开始征兵制。新型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应用让日本的军事战斗力提升。
- 改革教育,全面普及的教育,提高了全面的素质,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后续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 公家和武家的转变成功:天皇一脉转变为皇族,藩国阶层的转变为华族。这些阶层的精英分子成为了明治维新成功的坚强后盾。
- 1867年的的明治维新,通过逐渐的对外扩张,先后通过对朝作战以及甲午海战,日本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为日本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
明治维新的结果
- 改变了日本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统治结构。
- 实现了日本的崛起。
- 日本由此脱亚入欧
剧变我们如何应对
北宋和明朝的亡国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一个剧变的社会过程。剧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剧变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分析剧变发生的原因,以此导致我们所做出的一系列的错误的决定;更可怕的是我们社会结构的二元化越来越大,团结力的丧失;团结力的强弱在和平时期还好些,但到了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在关注团结力的就晚了;所以应避免二元社会的形成,一直巩固我们社会的团结力。
其它
- 北宋的靖康剧变导致了南宋社会形态以及之后的蔡州之战和更之后的崖山之战。通过对宋朝的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的士大夫阶层和士大夫文化心理和孱弱的军事集团。北宋的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都应该为靖康剧变承担责任。
- 通过对明末各种书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明亡的核心人物是崇祯。因为的崇祯皇帝的帝王之术和万历相比差的太远。
- 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都想要强大的日本。通过改变其制度再改变其人心,通过人心有再次发展壮大制度。看明治维新真的看到了一个崛起的过程。
好了,就说这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