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2 一百五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十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第十章我们可以把它和第九章联系起来共同学习,因为它讲的内容都是与参加葬礼有关。
从文本上来看理解并不难,就是说,孔子如果当天去参加过葬礼,哭过丧,那么这一天他就不会再唱歌了。这也是一种慎独。在葬礼上哭丧,这是一种仪式,这是对死者的尊重,那么葬礼以后回到自己家里,他仍然保持一种悲伤的心情,就是慎独。
我们常讲一个人精神不好,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忽悲忽喜。一会儿非常高兴,一会儿非常悲伤,这是一个人精神状态不稳定的表现。而孔子主张悲喜有节,无论哪一种情绪都不能过分,都要有所节制。
在一个人刚刚参加完葬礼以后,不能违背礼制,马上表现出一些与之相反的情绪。这是对逝者的尊重,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我们知道古代帝王在遇到天灾,或者是饥荒,或者是地震的时候,他也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减膳撤乐,吃的饭菜要减少,演奏的乐曲也要撤掉,同时还要救援,还要抚恤。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因为别人都在受苦受难,你在这个时候儿是欢歌畅饮,那恐怕就要挨骂了。现在也如此,比如汶川地震以后,全国有三天都取消了歌舞娱乐活动,连网页、电视节目,都变成了黑白的,没有其他色彩出现,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也就是说,把别人的哀伤当做自己的哀伤。
我们也可以来推测一下,在孔子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参加葬礼,他可能每天都会唱歌,说明他的内心还是非常开朗的。所以有人就推测,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而不得志,应该是郁郁寡欢的,但是实际上可能,孔子的内心还是比较快乐的,或者说是比较乐观的,不是一个很古板的人。
我们知道孔子是个教育家、思想家,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说他是音乐家。比如他所弹奏的古琴曲《文王操》一直流传到现在。如果放到今天,那孔子应该也是一个歌唱家,如果听到别人唱歌唱的好,他一定会请求别人再唱一遍,他就跟着别人学,而且呢,学完以后自己唱的也很好(《述而篇》7.3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他在齐国欣赏了《韶》乐以后说“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他在音乐中获得了自己的快乐,而且也希望能通过音乐教化百姓,这个总要比去打仗文明的多,有效的多。
〔附〕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孙中兴详解
有人主张这章要连着上章一起,甚至皇侃的版本将两章合成一章。
孔子如果在当天吊丧哭过,就不会再在同一天唱歌。
如果连着上章读,这章就还是在“吊丧之日”的脉络下。如果就一般情况而言,表达的就是孔子的情绪以及礼的规定,都不在“哭”和“歌”的两个“悲”“喜”极端摆荡,笃守着情感的中庸之道。
“是日”有两种解释:何晏就云淡风轻地说“一日之中”,并没有特别说丧礼;皇侃说“即吊赴之日”,邢昺说是“闻丧之日”。后者似乎比较合情合理。
因为对于“是日”的解释不同,“哭”也就有不同的意义:朱子特别明指为“吊哭”,其他人则认为是一般的哭。
当时的丧礼显然是不“歌”的(《礼记·曲礼上》),此外,“望柩不歌”“不巷歌”“适墓不歌”,以及“哭日不歌”。
“歌”和“哭”对举,前者是值得高兴的事,后者则是悲哀的事(《荀子·解蔽》《淮南子·修务训》)。
人的喜怒哀乐是内心的情绪,这些情绪都要配合外在的礼节,这样才是孔子认为符应“天地万物合一”的“性命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按〕从养生角度看,情绪急剧大悲大喜,不但伤身,甚至致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