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段话在网上流行:“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做前台服务员,收银员,奶茶店员,或者可以在路边摊煎饼,卖小吃,卖气球,卖鲜花,甚至拉货都好,可我上过大学,我拉不下脸,虽然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可我真的去做了这种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父母和亲戚就会说,你上这几年大学又有什么意思呢?要是没上过大学,就可以接受一个平庸的的工作。不用像现在这样找工作嘛不理想,普通的体力活感觉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和父母的期望,因为我矛盾,所以我高不成低不就,就找不到像样的工作。”
“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
众所周知,在现实社会中,学历的确是一块“敲门砖。”是你展现在别人面前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直接的表达。很多单位招聘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专科没有报考或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很多学校招聘物流管理人员、化验员都要求本科学历,有的小学招聘老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大专以上要求硕士或博士学历,专科基本没机会。一个好的学历是被一个好的单位录用的前提和基础,它自然是重要的。
但如果仅仅以学历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或者以学历来判断一个人未来的前途,那或许就成了歧视和偏见了,自然是不合适的,学历代表的是个人的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排除不可控因素的条件下,那么他的学历也一定会很高。而一个人的素质指的就是个人品德修养,这不仅和学历高低有关,而且最重要的是家庭的教育程度和个人品德有关,所以学历对个人素质并没有直接决定性作用!
对此我们应怎么正视这个问题呢?
记得曾经一位好友,家庭条件拮据,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后来被报送送到一所985院校里,如今在公司上班,月入1万加,又把父母接到公司,住在一起。
由此可见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学历真的很重要。不要沉迷于短暂而虚无的谎言,不要迷信近乎不劳而获的成功。努力努力再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才不至于在走投无路之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但也有一个这样的事例:小王是一个高中生,他学习很好,虽然考上了985,但是仍不满足,用各大学校的奖学金继续复读,如今已经考了10多年了。
一个人大好的青春年华全部投入到应试教育中,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呢?应试教育并不全然弊于社会,它之所以被采用或是沿用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的教育体制,只是它适应于中国却不能同世界接轨,这样真的好吗?
由此可见学历也害人不浅。
考取学历应当是实现理想的途径,所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学习是智慧的积累,是才干的源泉,是财富的基础。”但它绝对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记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是一个读书人,但反而因读书的身份被取笑,他因偷书又被同是读书人的举人打断了腿,最终以悲剧结束。
鲁迅批判的仅仅是应试教育吗?不是,鲁迅批判的应试教育下所衍生的功利心,批判的是封建君主的黑暗统治,比如像孔乙己这种人,原本还可以替人抄书赚取生活费,可他偏偏要过那种走上仕途的安逸生活。于是好吃懒做,又实在没能力得功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便干脆接连几次偷了东家的文房四宝变卖。在当时很多人都希望通过读书科举走上仕途改变命运,在统治阶级的号召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搞到后面很多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只会死读书而毫无用处。若不是心心念念想着金榜题名,孔乙己也不至于开口闭口“知乎者也”而一无所成。
孔乙己的故事,对当下的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学历不是“功利”,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刻苦和努力的结果,它是决定你能否拥有一个好的工作的前提,但它不应成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也不应成为决定前途是否光明的标准。
鬼谷先生曾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人的一生总是没有定数的,总是千变万化的,或许正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才成为让人们活下去的动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