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绪颇繁杂,不知从何说起,大概就是想表明近两年来各方面变化之多。此前自己如同一台电脑还没有联网,走出某个边界之后,猛然间感到这世界的复杂性远在我料想之外。于是一度产生过中国当年被西方列强侵略时的感受,觉得自己曾执守的理念一无是处,那些引以为傲的能力也只是自欺欺人半斤八两。于是努力学习外面这个世界想让我具备的技能,然而在这条路上,虽然一定程度上使自己融入了外部世界的节奏,却也愈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丧失。于是依旧捡起曾被自己丢弃的那些理念及生活方式,觉得这部分存在尽管不能发挥可见的效用,但是确是自身的根基所在,它们让我知道,我活着。
今天在图书馆呆了许久,图书馆的氛围确实利于我澄清自己思绪的。在这个氛围中,似乎许多虚妄不实的念头都被抑制住了,环境的影响力着实很大的。万象归心,似乎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意念,外界意念会干扰人自身的意念。思绪清晰集中便带来一种平和与稳定,思绪混乱就制造了焦虑与矛盾。我这样表达的时候,我感受到自己里面这个世界就如同一片海,海面上浪花翻涌,各种各样的思绪翻腾出来企图占据主导,我会想转移话题,或者想结束这次交流。写作着实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它不同于纯意识的想法,后者更加飘忽不定,而且名目繁多,很难持续深入,也容易受到干扰,另外它的创造力有限,写作虽也是自我交流,但是相比之下深度与广度都更易展开,并且时常有新的创造意识进来,相比于纯意识的念头,更加扎实稳定,且可留待日后参考。思绪翻飞的时候人很容易被环境牵引,而写作本身就营造了一种相对纯粹的环境。
我试图让自己定在一个主题上持续深入,但是似乎很难做到,那便随着感受流淌吧。在我看来,这种交流的意义不在于使他人明了个人的心思,也不在于我日后回顾自己今日的所想,而在于如实地呈现内在的样貌,它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但是它被如实呈现了,就像天上积压的云形成了雨落到地面上来,于是天空清明了许多。我希望达成的目的也就是思绪更加清明,我更加能感知到自己的真实样貌,以此来减少生活中疲于应付表象带来的诸多的忙乱。
似乎我是进了一个许久未打扫的房间,而这个房间一直不断地塞进形形色色的物品,我直观的感受是这里堆积的物品实在是多,但是我又不敢随意丢弃,因为其中必定很多都是有用之物,所以我便先查看下物品的数量及大致种类,为后面的整理做一个准备。至于究竟堆积了多少物品,似乎是无法量化的,并且也不是一个层面的,有些属于事件表象范畴,有些属于表象下的线索,另有线索外的延伸,乃至这个房间兴许有其他的门,连通着另外的房间。其浩瀚不可想,然而倘若任其混乱下去,破坏性也是巨大的。兴许我什么都不需要做,更加无需企图理出一个秩序来,直接接纳这种混乱会更好。如同自然界一般,杂草丛生千沟万壑也不是不可,而是我应该尽可能地去见到它的全貌,而非视其为羁绊。
主题的跳跃会导致精神一定程度的涣散,然而强迫的集中主题也会导致僵化与反抗。大概两者之间需要寻到一种平衡。从一个主题延伸出去一个缤纷的世界,或者从多样性中见到统一,否则便会感到一种价值的涣散。当文字的创造走到尽头的时候,图像的生机便复活了,或者这时候可以选择静默,看看书也是可以的,或是任凭这种走到尽头的感受持续蔓延,兴许到了某个关口,它又豁然开朗了。生活本身的层面如此之多,于是思绪也跟着颇为繁多,然而去到抽象的层面,兴许一切都是相通的,这便到了浑然一体的境地了,脱离表象,直接进行内在秩序的探索,这个世界是很宽广的,不用再遵循交通规则,而是天马行空地翱翔了。之所以显得混乱,大概我依旧停留于对表象的分析与整理,于是有诸多的隔膜,许多主题很难相融,似乎各自属于不同的圈子,这种拘束实则是我自身的思维限制。
文字的世界相当地有一种自由,这是直观可以感受到的,而这种自由的得来也是需要训练的。这个世界不同于摄影,摄影所针对的都是直观呈现的物体实像,而文字层面的交流涉及到隐而未显的内在实像,相较于摄影的异彩纷呈,文字更为朴素,维度更加宽广。然而文字也会因其本身的限制变得束手束脚,当它的目的是向他人展现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诸多的利弊,从这个层面而言,文字反倒不如图片来的简约自在了。
我原本觉得确乎是有很多内容可以表达的,但是许多具体性的信息似乎尽可省略,把表皮剥去,直接呈现内核就可以,这在我便完成了对内部信息的整理。记忆的本体大都是画面与感受,然而化作表达,它们大都可以略去,提取其中的脉络与指引便可,于是原本繁杂的内在信息便简略清晰了很多,似乎没有许多事情可以讲,也没有许多情绪需要释放。
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走一条路,不知道它会通向何方,也不知道自己将会遇见什么风景,我只顾着走,走到一处拍下我所见的画面,如此而已。走着走着,我也会想想自己当初是为什么出发的,于是调整一下自己的线路。这世界太浩瀚,确实容易迷路的。我所要对准的焦点就是内在当下的真实场景,尽可能避免头脑的杜撰,虽说头脑的杜撰其程度之为丰富,但是我的目的不在于靠近头脑,而在于靠近整体的真相。我想我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探索者,而非创造者。
我不知道应该遵循什么线路来写作,或者说行走,这种写作如同一个人的徒步行走,向着无人的深处,向着自己。倘若根据时间的线路来,我确乎有很多事情可以讲,一个人如何从动物变成了仿佛像个人,又如何变回了动物。我很想承认我是一种动物,兴许是威尼斯水怪,我经常可以听见它的吼声,自我不远处传来,我确定它是庞大的,并且在水中的。我如何怀疑我不是我向来认为的种种,以及我认为其他人也是我的一个存在层面,似乎我的某部分活成了他们的样子。如同平时的生活一样,过着过着会突然一个猛醒,我现在是在干什么,我在想我现在在说什么,于是我便要扭转一下我的话题,以免无限地岔开去,偏离我的本意,我的本意大概就是无意吧,只是随便走走,散步而已。按照时间的线路来写便会很具体了,空间的线路也是同样,总觉得落到人为层面上去了。我大概是顺着感觉的线路在走吧,譬如旅行,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由着感觉到处走走看看,这一处看腻了便转至下一处,于是一直觉得兴味颇浓,这便是有意义了吧,于是这无意反而促成了意义。
若说非得驻于抽象的层面,反而成了一种约束,便要冲破了这种约束,大概这人求的便是一种自由,当自由显得不再有意义时,便会自己去寻求一种约束,直至在约束与自由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何时该走,何时该停,何时该转,依照的全是自己的感知。似乎我在大海上驾驶着一艘船,我一边在探索这片大海,一边也在训练自己的驾驶技术。最终我想达成的目标,该是窥尽这片海域的角角落落,同时有极高超的驾驶技术,这个过程该是没有尽头的吧。内在的可能性是很广的,从表象上来看,是完成了几千字的交流,内在的是走了一段路,或者说进行了某种连接与整合,兴许会有某种倾向被强化了,兴许它会带来一种平和,兴许它如同一粒种子,至少我更加相信,人心中有一个一直在生长的世界,它和自身的外部经验是同步进展的,我可以与它进行深入的连接,如果有一天,生活变得无意义了,兴许这里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每次旅行结束,我都会看到自己途中的摄影成果被留下来,兴许这会和其他人的所见雷同,但是于我而言,这便是独一无二的印证。这是内在的旅行,旅行结束,我依旧一片茫然,不知道我究竟是谁,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样貌究竟为何,我依旧两手空空,不知道明日会不会有突发的灾难降临,活在这世间,总归难彻底踏实。然而我见到这篇短文会留下来,如同我见过的风景,我走过的路,它是独一无二的印证,应该不会有雷同吧,但是神似必定是有的,我所描述的这人,是我是你也是他。很多年后,我依旧可以见到这番场景,虽说鄙陋,应该也颇有一番趣味吧。是的,我活着,见我所见,有时候见到外面这个世界,有时候见到里面这个世界。世界变化太快,庆幸可以留下一份永恒,给自己。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