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为止启智部进行了四节公开课,无论是从教师的状态还是学生状态来看课程都很成功,给自己很多启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1190/bdbe9b70997abb29.jpg)
在特殊教育领域,体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深度的融合越来越重要。而且体育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效应被很多研究证实是确实有效的。当然,是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1190/90fb0bf8b221958f.jpg)
从体育到语文到数学甚至是休闲课程,都是对学生的一个干预,我们的课程也是一个媒介,一个介入的因素,只要介入,自然会发生影响。是否真正的利益到学生,全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发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1190/abd8412eb1c292f3.jpg)
总的来说,老师们上的课程很好,给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如果每节课都如公开课一样高质量高投入优化设计,那么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当然不是说平时老师的投入不够,或者设计不用心,只是说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之间的相互学习,自然形成了一个教学研究的形态,给孩子也营造了一个外在的支持环境,所以我们发现大多数情况只要学生不遇到突然的情绪问题,公开课程都会很高质量的完成,在这种情形下我发现学生表现都超级棒,至少我看到了听到了“笑声”。
所以,个人觉得如果每节课都能有老师百分百的投入,这种投入最主要的是老师和学生全然的在同一个频道。而这就是公开课中做的最好也最容易做到的地方。这种同频道的状态和老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以及理论水平,老师的感受力,观察力,随机应变力相关,而这种共振的同频状态,就会使我们更大利益的引导学生,这点个人觉得十分重要。
这种同频的状态就像谈恋爱,男女双方如果不是因为同频率,估计怎么也难擦出火花,教育也如此,而特殊教育中最难的就是“老师和学生在同频率上”。
很多时候,教师无法有效的教育到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和老师无法同频,所以时常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隔离的状态。即出现“你在说,但是我没有听”的局面。
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自身认知注意力以及感知觉等方面的问题,也加大了他们主动与老师保持同频率的难度,这个点就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作为老师要主动调整自己的频率和学生一致。
---胡永清.201810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