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里面讲"信" 最为多。像信仰,还有信条。
这二者都是一种选择- 有勇气的选择。
确实,选择相信一个未曾亲见的存在为必然前提,要紧得有一种勇气。
勇气来自哪里?
勇气可能来自于无知,无知者无畏嘛。勇气也是冲动的一种,冲动也可能来自于痛苦,来自于放弃。
信条是一组规则。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梅花香自苦寒来"也可以选择无商不奸"或者"生存是生命的第一要务"等等作为人生信条。 它们支配我们日常选择,如信任和相信的选择。
信任是一种态度。
相信则是一个选择的行为,针对具体的事物或人而言。
但是,凡涉及到"信",必当有思考作为前提。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1. 年轻人或者老年人通常容易轻信。比如《山河令》里面温客行初见周子舒,就开始死缠烂打。原因只是因为相信美好。 而他,真的太美人。老人见多识广,本不该轻信吧?但是如果你是做保健品销售的,一定知道,拿养生当幌子,去掏老人家的银包,那是一掏一个准。
还未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选择相信他,凭什么呢?
再比如现在很多娱乐圈的明星有粉丝团。粉丝维护自己的偶像,不遗余力。就好象信教一样的,"相信"好象不怎么要钱,和现代厨房里的盐一样,可以不假思索地撒在偶像身上。
2. 痛苦的人容易相信。放下思考,回避痛苦,是人生最常见的错误。
然而,最容易的往往是最有害的。像烟,像酒,像毒品,像糖,像放弃思考。
因此在北美的教育系统中,"批判的思考"是从小学,中学乃到大学都在不断的培养的。 学生具有这样的一个技能,才具备生存的能力,具备选择的能力,具备实现自身的能力,具备追求自己幸福的能力,而远非非此即彼,人云亦云,抑或捕风捉影。就象这一期阿里事件中吃瓜民众们。
光怪陆离的世界本就是由因生存而选择投靠不同视角的人群制造出来的。时尚者制造审美,媒体人制造并扭曲夸大事件。
Critical thinking和Logic是必备的工具,时时警惕"凡是",一边倒的结论往往不可取。别再轻信网络,误信"人家说。。。"。
愿我们都拥有自己精心选择的信条,修行自己思考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