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孩子在上一个课外的网课。网课的机构叫做“学而思”。
我问孩子:“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孩子:“不知道。”
我:“来自于你背过的论语。”
孩子:“想不起来。”
我:“子曰,学而……”
孩子飞快接过话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妻:"你不说我也还没意识到是这个由来呢。"
孩子小学起,学校里就开始每周要求背诵,除了课文的内容之外,还会要求背诵的有古诗词,论语,韵等等。上面这句自然也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但孩子的理解力还不到,自然还不能理解“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于是即便背得再朗朗上口,也就只能落得学而不思则罔的下场了。
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很明确,利用孩童时期的超常记忆力,先记住,至于理解乃至感悟,等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再慢慢消化吧。这,我是十分赞同的。
罔:百科上的解释是迷惑无所得。罔还有一个意思是“没有”,比如罔顾,就是不顾的意思。
我觉得这里的解释,说学而不思考,则没有得,没有用,也说得通。迷惑倒像是学了“思”,但是没“思”通的结果,到底还是“思”了的。
现在有不少偷懒的读书的方法,比如听书。听书听听故事还可以,但是却代替不了读书。因为读书就是可以随时看到文字,有所联想思考,随时停止的思想活动的过程。
而听书首先一直在接受一连串不停的流信息,不容易产生大脑活动,即便有所思考,也因为声音的一刻不停,一个念头刚刚闪出来,转瞬之间又遗忘了。
前阵子看到介绍得到的罗振宇,用超大的电视屏幕读书,一本书点几下鼠标就看完了。同是《得到》的另外一位,阅读量多少万字,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多少厚的书。
作为快速获得信息的手段,这种读书方法自然很好。对于现在垃圾信息充斥的环境,这不失为节约时间的好方法。(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是去看经过筛选过的信息,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暂且不谈。)
但是作为需要精读的书,需要思考且期望有所收获的书,这种方法就不奏效了。
最近在读的一本这类的书,有的时候一页就可以看上半个小时,思绪纷飞,想法沓来,有时还有按捺不住的手舞足蹈的冲动。
我想,大部分人所说的喜欢的读书的乐趣,应该不在于上述那种走马观花带来的信息冲击,而是这种虽在尺寸之间,思绪却穿越时空,横跨万年,乃至超越维度的自由之感吧。
可见,不论书本还是其他地方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工作经历相印证,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知识所包含的真正的含义,成为一种智慧吧。
而听书、速读,如果不带这个印证的过程,也就是“思”的过程,那也不过是知识点的网罗,不过是“知道”而已,而非真的“得到”了。
学而思,有所得,不罔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