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最近关注较多的几个词汇:斜杠青年,先专而后广,一专多能。结合开学一周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努力争做一专多能的人计算机网络,第一节课,老师问我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我回答,大数据。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说,虽然学习计算机,但她研究的方向,是图形图像处理,对于大数据,只是略懂皮毛。接下来,她条理清晰地给我介绍了大数据的三个应用方面,即云存储,云计算与数据挖掘,并鼓励我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课下学习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和她一起讨论。
对于老师,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话让门外汉听懂,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水平。而对于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把知识讲给不懂的人,把他教会,知识也就此内化于心了。
一个人是计算机专业,我们往往认为他精通编程序,懂大数据,又擅长图像视频处理。我们不否定这样的人存在,但更多的却是只研究一个分支。越是一个专业的内行人,越会把自己研究的方向集中在一个较为微观的层面。
但是,古话说的隔行如隔山,是真的吗?
如今,斜杠青年大有人在。谈起他们的身份与职业,需要用斜杠“/”分隔出不同的头衔。而细看他们的自我定位,涉猎的更多是看似不相关的领域。
在自己的圈子里,待的越久,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某一天接触到外界的人或事,总是觉得这不对那也不对,不仅没有以开放的态度了解对方,却更加固化了自己的惯有思想。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21天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摆脱拖延症……我们喝了太多的鸡汤却难以消化,事情到了自己头上,才知道说的比做的简单。
看到了满篇难以辨认的字,怀疑这是否出于我手,才感叹当初怎么没好好练字。
聊天的话题范围总是那么几个,甚至连举的例子都一成不变,这样的闲谈,难以让人提起足够的兴趣,才后悔空闲的时间多半被娱乐占据,而不是用来读书让自己增值。
一提到写文章,就满肚子的不乐意,抵触心理油然而生。写什么?不想写!怎么写?不会写!这样的心里斗争不知道上演多少遍了。看着文章的deadline越来越近,才明白坚持点滴积累有多么难能可贵。
身边同学关心的都是:这门课是什么方式结课?上课时能不能看自己的书?我倒是想认真学点东西,尤其是与专业看似无关的知识。
但我忘了提醒自己,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得无懈可击。多能的前提是一专。蜻蜓点水般地学习知识,浪费的是自己的青春。
加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