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十一章 哀悼

第十一章 哀悼

作者: 青衣青衫 | 来源:发表于2024-08-06 20:42 被阅读0次

    愤怒哭泣口头宣泄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还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法,作者还具体回答了为什么。

    哀悼能够拓展洞察力和理解力

    洞察力虽然非常重要,却无法使人实现更深层次的康复。无论疗愈者有多么强烈的疗愈意图和顿悟,都必须学习在经历闪回时爱护自己。当感到恐惧,悲伤,愤怒或难过时,我们要用善意回应自己,这一点至关重要。

    哀悼能代谢痛苦。在情绪闪回时,会有一种死亡般的体验,特别是那些自杀意念的感受。哀悼对这种体验非常有益。

    哀悼能提供支持,帮助创伤者走出由童年创伤造成的死亡般的痛苦。

    哀悼父母关爱的缺失—-哀悼的类型

    创伤者要哀悼他们早起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发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帮助我们哀悼以释放痛苦,帮助我们再抚育养育我们的内在小孩。

    列举一些重要的父母关爱类型,对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

    言语关爱:热衷参与多层次对对话。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教导,读故事,持续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资源。

    精神关爱:看到孩子本身的价值,本能的善良和爱的天性。让孩子体验愉悦,趣味和爱,让孩子觉得“生命是一份礼物”,提供精神性或哲学性的指导,帮助孩子整合,处理生活中的痛苦。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表达。

    情绪关爱:以持续到关心,重视和专注对待孩子。欢迎并重视孩子全面的情绪表达。示范非虐待性的情绪表达模式。教导孩子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到方式释放愤怒。尊重流泪,展现幽默感。

    身体关爱:给予孩子关爱和保护。饮食,睡眠,仪容仪表,纪律责任兴趣爱好等。

    灵魂上等痛楚和心理上的折磨,核心都是未被化解的童年损失既隐性虐待或者显性虐待。

    哀悼能够改善闪回:哀悼的作用

    恐惧代表着安全感的消亡,羞耻意味着自身价值感的消亡,抑郁代表着生命活力的消亡。而哀悼可以把我们带出恐惧,羞耻和抑郁。

    哀悼自己厄运时,它们会在内心发现一种强烈的自我忠诚。同时准备好了始终支持自己,并且有能力有意愿。

    内在批判者会阻碍哀悼

    哀悼中最大的敌人时内在批判者。早期时,疗愈师一般不会建议使用哀悼,可能没有缓解闪回反而加剧闪回。

    所以,管理内在批判者是早期哀悼的主要任务。一旦内在批判者被充分缩减。同时思维纠正使得内心对自我更加友好。创伤者就可以开始挖掘哀悼所具有的疗愈潜力。

    通过哀悼缩减内在批判者

    内在批判者的养料是恐惧。创伤者闪回到童年时期,便会模仿父母并嘲笑自己吓唬自己,今儿产生自我厌恶自我憎恨。

    恐惧是闪回期间核心的情绪体验。需要情绪工具来管理失控的恐惧,比如愤怒和哭泣。儿童天生就会通过愤怒和哭泣释放恐惧,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关爱和关注,更为释放恐惧。

    然而成人最常用的吓唬孩子的话就是,不许哭,再哭就怎么怎么你等威胁孩子。或者说,爱哭的孩子不是乖孩子。病态的父母便会对孩子施以严厉的惩罚。孩子抒发情绪的能力被削弱,对自己的愤怒和哭泣感到羞愧和恐惧。孩子把眼泪和愤怒压抑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自我攻击,自我拒绝自我厌恶。

    渐渐地,愤怒成为内资啊批判者的养料。并通过创造一个越来越危险的内部环境来加剧恐惧。幸存者所说,所想,所感觉,所想象或所希望的一切都会受到恐吓性内在攻击。

    愤怒:减轻羞耻感和恐惧

    愤怒意味着抱怨当前或过去的损失和不公正,是一种积极额哀悼方式,通过愤怒,抒发对在家庭中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健康怨恨。愤怒是一种思维阻断,免受内在批判者攻击。

    可以使用一种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泄愤方式。愤怒地对内在批判者说不或者闭嘴,使愤怒外化从而阻止创伤者把愤怒转向自己,关键在于将矛头对准内在父母,即过去的父母。

    愤怒能将创伤者从毒性羞耻感中解救出来。创伤者会盲目地把父母的恶毒指责转化为羞耻感,而愤怒能将他从中解救出来。

    有助于将创伤者从闪回的无力感中解救出来。

    总之,愤怒有助于从整体上减少或消除恐惧。还可以增强思维纠正和思维替换的效果。

    愤怒有助于消解重复性强迫

    一位来访者,童年时就被父母扼杀了说不的能力。

    童年时被叔叔侵犯不敢说不。成年后被一位牧师,一位医生,一位治疗师侵犯不敢说不,她迷失在闪回中,反应方式是将愤怒转向自己。

    在疗愈中,终于能够通过愤怒进行哀悼。当她的一个同事逐渐升级对她的性暗示时,在一个同事在场的场合她说:我不喜欢你碰我,也希望你不要再碰我了。她对自己肃然起敬。

    哭泣:疏导情绪的有效方式

    愤怒是阳性的过程,而哭泣是阴性的过程。

    哭泣是切断内在批判者情绪燃料供给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工具。哭泣有时是唯一能化解闪回的方式,痛苦一场后,我们的内在批判者的“枯萎”至无害状态的过程。

    病例额,胃痛,癌症。切断家人联系感觉孤独,精神处于崩溃边缘。哭泣,一开始被自己吓到,很快恢复宽慰感,并相信手术会没事,12个月后,真的好了。

    另一个好处是刺激副交感神经的放松反应,平衡了我们在闪回中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

    哭泣能唤醒我们处于发展停滞的自我同情本能。当自我同情态度成为习惯时,将消除闪回中的自我遗弃感。而自我同情能够味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打下基础。

    哭泣与愤怒共舞

    哭泣和愤怒是两个关键的情绪工具。哭泣和愤怒的配合不同于抱怨。病态的抱怨往往是愤怒和哭泣的不健康结合,它是愤怒或悲伤收到压抑后的一种令人厌恶的流露方式。

    一个只会愤怒的人,他的悲伤没有得到实质性释放,再多的抱怨也不能给他带来宽慰,于是他会愤怒且无休止地抱怨,让听众的同情心枯竭。一个人只会哭泣时,被压抑的愤怒会渗入到悲伤中,使他听起来像是暴躁且没完没了发牢骚的人。

    我们往往把愤怒看成男性专属,把哭泣看成女性专属。但事实上无论男女都需要这二者作为情绪工具。

    通过愤怒宣泄的男性,在成年后悲伤演变为一种烦躁的情绪,长久的指责或愤怒的宣泄。通过哭泣宣泄的女性,陷入更加无助的自怨自艾境地。

    如果不能完整地表达受伤的感受,创伤者就会陷入情绪化的状态,无论哪种情绪都不包含自我同情。受阻的愤怒退化成痛苦的闷闷不乐,受阻的悲伤会恶化为忧郁的自我放纵。

    一种情况是愤怒和哭泣同时受到阻碍,如果能从内在批判者的禁锢中找回疗愈性的愤怒和哭泣,他们将获益匪浅。如果确实无法哭泣和愤怒,可以尝试专注于呼吸法。或者全息呼吸法或赖希式疗法。

    口头宣泄

    口头宣泄是第三种哀悼方式,指通过说话或者写作来抒发和释放痛苦。当我们的话语源自真实的感受,语言就被赋予了情感,而痛苦就可以通过我们所说,所想或所写的话语得到释放。哀悼的第二个阶段,随着哀悼能力饿提高,我们可以口头宣泄我们饿损失,用不含羞耻感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如果口头宣泄的同时还伴有哭泣和愤怒,效果会更好。

    口头宣泄的神经科学理论

    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情绪闪回过度激活以情感为导向的右脑,而抑制以思考为导向的左脑。随着大脑半球的两极分化,童年强烈的痛苦会因为不断重现而被情感为导向的右脑记住。幸存者无法调用左脑更高的认知功能。这种认知功能的暂时丧失解释了为什么幸存者很难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经历闪回(洗脑就是通过强化右脑而干扰左脑的功能)。

    胼胝体是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部分,受创伤者的胼胝体比较小。研究表明大脑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和新的神经元连接来改善这种情况以增强左右脑的联系。

    口头宣泄能够有效地重启左脑认知功能,缓解右脑强烈的情绪激活状况。

    思考和感受同步

    当创伤者变得善于口头宣泄时,他就治愈了一个关键的发展停滞。产生健康,有益的情绪反应,并用这种方式来思考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些反应的特点是尊重自己和身边的人。《情商》一书谈到这一点,这是情绪智力的核心特质。所以,口头宣泄可以协调左右脑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疗愈初期,口头宣泄很容易转变成口头自责。

    口头宣泄是一个特别具有转化力量的哀悼过程,不仅能帮助创伤者释放恐惧和消除羞耻感,而且有助于揭露内在批判者的自我攻击和恐惧的各种伪装。

    口头宣泄与解离的区别

    我们需要区分口头宣泄与以下两种情况:沉溺于幻想的解离性逃避,二是毫无益处的强迫性焦虑。

    解离是儿童时期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为了免受伤害而转移注意力,通过不允许痛苦完全进入自己的意识来保护自己。

    右脑解离:典型的解离,是僵类型的人最常使用的防御方式,是右脑对强烈感受逐渐感到麻木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散注意力的过程。幸存者的解离通常表现为迷失在幻想,浑浊的意识,电视,疲劳或睡眠中。

    为了分散注意力而进行的口头表达与口头宣泄相反。

    左脑解离:即强迫思维。创伤者陷入无益的思考中。可以表现为轻视,创伤者过度聚焦于肤浅的外在关注点,来转移自己对内在不安的注意力。比如关注好莱坞名人生活。也可以体现为理智化即“专注思考的高墙堡垒”,过度依赖逻辑和高深的对话,使自己远离混乱而痛苦的感觉世界。

    口头宣泄能治愈被遗弃的创伤

    我们童年被遗弃的经历导致的最有害的后果,或许就是被迫习惯性地隐藏真实的自我。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来自过往的破坏性影响,当我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练习以情绪为基础的口头宣泄时,即修复了童年未满足的需求所造成的伤害,又创造了获得良好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口头宣泄与亲密关系

    在成人关系中,相互的语言宣泄是通向真正亲密关系的高速公路。与一个足够安全的对象进行充分练习,可以体验疗愈的链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相互怜悯。相互怜悯是指两个亲密的人同情,理解对方的麻烦和困难,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渠道,比性还深刻。

    感受:被动地化解悲伤(接近正念)

    感受是一个比表达情绪更微妙,更被动的过程。感受可以和情绪对比进行理解。表达情绪是指我们用哭泣、发怒或言语发泄内心情绪体验的能量,而感受是一不活跃的过程,即对内在情绪体验保持觉察而不做出反应。在疗愈中,感受意味着臣服于我们内在的痛苦体验,不判断不对抗不表达。

    感受到过程:感受是一种动觉体验,而不是认知体验。其过程是将你的意识焦点从思考转移到感情,能量和知觉。就是俗称的“移出脑海”和“进入身体”。

    感受发挥作用到方式: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情绪或身体层面到痛苦,并毫无抵抗地臣服于这种体验时,感受就会发生。当我们放松地接受痛苦时,我们可以学着温和地把它吸收到我们的体验中。感受发挥作用的方式,就好像将我们的意识变为一种溶剂,去溶解和代谢我们情绪中的感情,能量和知觉。

    感受可以治疗消化问题

    消化道紧张和我们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压制自己的感受,身体会变得紧张,特别是消化道。腹泻,便秘恶心都和心理状况有关。

    情绪和身体的联结

    情绪和身体感觉之间关系密切,二者往往同时出现。而紧张的感觉会发展为对感受的防御。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的情绪反复收到惩罚,就会害怕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并收紧(盔甲化)身体的肌肉组织,屏住呼吸是盔甲化的进一步表现。

    平衡感受和情绪

    当我们能通过感受和情绪表达两种方式来处理愤怒,悲伤,恐惧,羞耻和抑郁,往往意味着我们已处于进阶的疗愈阶段。

    学习感受

    当幸存者变得更善于发怒和哭泣时,他感受到的恐惧便会减少,也会有机会学习单纯地去感受。他可以把握这些机会,练习被动地顺应自己更微妙的愤怒和悲伤的感觉。

    一个关于感受的练习

    想象自己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你觉得被遗弃感特别强烈地地方。想象成年的自己把幼年的自己抱在腿上,在各种痛苦的情绪状态或情境下安慰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 哀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cq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