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精惟一,不染不杂。
惟精惟一,不染不杂,在强调一种天然、纯粹、专注、专一的状态。也可以换个更通俗的词儿,要投入。做一件事要投入到什么程度?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要100%的投入;以文学化的语言来表达,那正是可以以命相许!投入自己全部的生命。对于一件事,对于一个人,甚至对于一个东西,当能够做到全力以赴,以命相许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有什么样神奇的事情会发生?也许在对方身上,无论对方是个人,还是一件物体,还是一件事,会呈现其从未呈现过的生命状态,因为你的投入而被激活、被发现。
说到读经典这件事,今日我们用青春唤醒经典,来日会发生什么事?今日,我们用青春唤醒经典;来日,经典为我们唤醒青春。这样看来,来日,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青春,我们所拥有的还有经典。一个生命能够焕发出既经典又青春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必然是美好的,这种状态也定然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对立统一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到两两相对。相对,自然是说对立。可是,对立只是一个过程,对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除了对立,我们再给它加个词儿:统一。两两相对所呈现的是对立统一的思维。
这个世界是以“二”的形式呈现的,虽然它的源头是“一”。道生一,太一生水,继续往下生,就会生出一个二。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天地、神明、阴阳,它们是一对一对出现的。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讲了很多一对又一对。要知道,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成对出现的。
北宋思想家张载,又被称为横渠先生,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名声。他有四句话让人们印象深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像国家的法律一样,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横渠先生这四句为天下的读书人立法。但凡我们还去读书,就来品一品读书要有什么样的目的?我们的孩子们去上学,他要走进校门,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他的一生所要遵循什么?这四句话为天下的读书人立法。
今天早上,我们要讲横渠先生的另外四句话,即:“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就稍微有一点哲学的味道。
第一句,有象斯有对,为了方便记忆,可以提炼关键词:有和对。我们刚刚说结对,两两相对,也可以理解为反对,说的正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什么样的现象会出现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现象都会出现对立的两个方面。在“象“前面,张载并没有增加其他的限定词,他用了一个字:有,最宽广的有。有,就相当于西方哲学常常讲的存在。只要这种现象是存在的,那么它必然有着两两相对的呈现。第一句说的是一切现象都有对立的两方面。
第二句,对必反其为。两方面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有这样的表达:你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我们在描述不一样的程度的时候,最大程度的不一样是相反。你和我想的不一样到什么程度——完全相反。我往东想,你往西想,我往南想,你往北想。通过学习张载的理论就知道了,这是很正常的,对立,两方面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接下来,在相反的状态下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第三句,有反斯有仇。你和我想的不一样,然而事情不会定格停止于此,它会继续前进。接下来,矛盾就要被激化,矛盾就要以它特有的方式呈现出来。你和我为什么想的不一样?你和我凭什么想的不一样?你为什么凭什么竟然和我想的相反?人们在这种追问、思索中会产生一种情感,或者产生一种情绪,有反斯有仇。仇就是斗争,在相反的想法中就开始斗争。
接下来进一步的追问,事情会不会停在这种状态,什么状态?斗争的状态。如果我们和一个想法和我们不一样,想法和我们相反的人之间的相处就停留在了斗争的状态,那么我们的能力就太值得怀疑了。如果我们和一个想法和我们不同,想法和我们相反的人的状态仅仅就停留在了斗争的状态,用忿懥的情感不停地描述对方怎么和我们想的不一样,那就说明我们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怎么做能传承文化呢?怎么做能够反映出“传承文化小组”这个群体的气质?古圣先哲会告诉咱们怎么做——仇必和而解,这是四句当中的最后一句。
在最后一句中,大家提炼两个字进行概括:和、解。咱们可以从古圣先哲的思想中给它来个乾坤大挪移,挪到我们自己的身上,让自己的一种能力不停的增强,那便是去和去解的能力。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斗争也并不意外,但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他所具备的能力恰恰是和解的能力,仇必和而解。在两两相对当中,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古圣先哲已经讲的很清楚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恒定存在的,我们不必要去惧怕矛盾,为什么?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是在你和我想的不一样中,你说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忽然发现你虽然和我想的不一样,但是你那个想法还是不错的,那么我就可以向你学习。
我们所实现的和解不仅仅是心理状态的一种描述,不仅是一种情绪上的表达,我们所理解的和解意味着新的事物诞生。新,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最终的和解不仅是我们心里痛快了,我和谁谁谁又和好了,它同时意味着孕育出新生命。
理想和现实
在这么多两两相对的现象当中,接下来,我们要举一对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当然咱们可以举出很多对,只是这一轮我们学习“经典的逻辑,圣贤的思维”所取的是理想和现实这一对。
什么是理想?就是往好处想。理想自然有理想的特点,理想的特点往往是美好的事物,美好到什么程度?100%纯粹的全然的美好。
读经典书,会读到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什么样子。也许有人追问,经典书所描写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能做到吗?在现实的生活中有那么完美的人吗?你有遇到过吗?其实,经书当中所描写的理想的人格,并不是为了让按照这个标准,去生活中寻找是否存在这样的人,甚至也不是经书中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那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看一看在西方的有一些神话中和中国的传统不太一样。以《荷马史诗》为例,它的那些神,比如最牛的大神就是宙斯,他们有没有那么完美?有一段荷马就这么说,宙斯在大堂上手里拎着两个铜壶,铜壶里装着命运,各种不同的命运,于是宙斯就晃了晃这个壶。这么一晃,善和恶就交织在一起了,接着打开壶盖,就把里面的命运那么随意地赐给了凡夫。
作为一个凡夫,作为一个人,于是就会遇到这样的命运,什么样的命运?有时候有灾难,有时候很吉祥,这些命运都怎么来的?都是从宙斯的铜壶中出来的,有没有一定的规则?没有。因为宙斯就这么随便晃了晃。大家说这种说法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苏格拉底对此有他的看法,他非常反对荷马这么说,他非常反对荷马将神看得这么随便,为什么呢?也许有朋友说希腊神话当中的神都是很真实的,和我们人是一样的,也都是有缺点的。但是,苏格拉底却认为这样的教育让人们看到神这个样子是有问题的。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完美的人,这很正常。有时候我们做事和宙斯差不多,拍脑袋有个想法,然后就去做了,也很随便。问题就在于,按照荷马的说法,当人们随便的时候,会非常容易为自己的随便找到理论依据。当人们犯错的时候,会非常容易为错误找到理论依据,那便是:神也这样的,神就那么随便,我随便一点,有什么错,连神都犯错,更何况我是个人。人就会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圣贤教育为主线,将圣贤的理想人格牢记在心。尽管人仍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人们会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自我对标,看到差距,看到不足,有羞耻之心。当自我因不足而羞耻的时候,也就具备了向理想人格前进的动力。
所以,苏格拉底说必然不能让理想国的守卫者们去读这样的神话,去认识这样的神。那么神应该是什么样子?既然他成为了神,他就应该完美,他是因为他的完美成为了神。当然,神和理想、和完美,应该处于同一个国度。理想就是往好处想,理想就是往完美处想。在任何一个时刻,当我们想不通的时候,请你抬头,仰望理想,它永远指引着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