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大教授称:三成多孩子厌学,价值空心病现象背后是什么?

北大教授称:三成多孩子厌学,价值空心病现象背后是什么?

作者: 希正妈 | 来源:发表于2020-09-11 17:07 被阅读0次

    来源:宝妈宝爸加油站原创文章, 作者:若水,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最近,看看网上有一个调研很有意思,是一位学者发起的,他自己是北大的副教授,也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调研时发现有三成多的学生厌学,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有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的倾向。


    他说,这些学生通常学习正常,社交状态也是良好的,但是让他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价值观的缺乏,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或者说为了什么去努力做这些事情,那这位教授就把这个归纳为是一种比较迷茫的价值观缺乏的空心病。


    他说,这样的孩子通常是来自于那种对他要求比较严格的家庭,想当比重来自于那种父母本身就是中小学教师的家庭,对分数特别看重,那长期以这种分数来要求孩子,孩子就难免会焦虑和抑郁,日子久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努力或者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之前我有看过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一些资料,他提出条件关注和无条件关注的理论。那条件关注呢,就是说我们对别人的关注通常是有条件的,比如别人有一些优点,或者有一些我们能明确看到的利益,我们就会关注他。

    那无条件关注,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类似于母亲对婴儿的这种很积极的关注,那无论孩子哭还是笑,无论孩子对他好还是不好,母亲都是会去无条件地去爱护这个婴儿,去抚养他长大。


    那通常来说,如果我们给别人或者给自己的通常是这种条件的关注,那容易导致的问题就是个体压抑本身的一些需求,比如对爱、对尊重的需求,而转而会去追求一些外在的别人看重的东西。


    那我们能看到有一些年轻人他追星、追网红啊,甚至他自己努力想要成为网红,他慢慢慢地,其实他只是说为了完成一些别人眼中觉得光鲜的东西。


    这样的结果就是会导致自己比较浮躁,另外就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由于忽略了自己的很多的需求,或者压抑自己的一些本来的比较天真或者美好的一些需求,那反而会追求一些功利性的需要,转而追求一些别人眼中的那种闪光点的实现,如果短期内又看不到结果,那自己就会变得比较焦虑,那长期来看,好多心理疾病也是这么来的。


    我觉得上面那个教授说的空心病,就是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比如说有的孩子,他长期持续性地这样去实现别人眼中的好孩子的形象,实现别人眼中的觉得比较好的目标,那这个东西它毕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他的身心是不协调的,他压抑了自己本来的很多的需求。


    所以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无力反抗这种东西,一方面是来自于父母的,或者来自于社会的的一种比较,那么他就会采取消极的一些态度,比如有的人就是厌学或者彻底的不学了,或者有的人甚至抑郁、自杀倾向等,其实也是对这种评价体系的一种反抗。


    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个类似的案例,就是一个女孩子,她原本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但是她总是不开心,有段时间甚至患上抑郁症,而且反反复复地,就是挺严重的,后来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她觉得说要做自己,她就不再努力成为大家眼中的那种乖乖女形象了。而当她不刻意地去装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反而恢复正常了,我觉得从这个案例呢,大家也可以得到一点点启发吧。


    总之看到上述厌学甚至空心病的消息,对自己是很触动的。反观到自己,比如说在跟孩子相处中,还是更多给他一些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关怀,不要过多地去在意分数等等外在的东西,给他太多的压力,就是换一种方式来关怀他吧,更耐心一些。以这个跟你一起共勉!

    关于孩子的一些问题或者经验,也欢迎您留言,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

    图片: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教授称:三成多孩子厌学,价值空心病现象背后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jb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