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76659/19f897d6ef4864d9.jpg)
月色曾入他门户,在黄州,他在月的陪伴下,欣然起行,寻友,而后,写月。那年那时,那轮“如积水空明”的月,让这位“闲人”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
月最懂东坡,东坡借月写人生的失意,也借月写对亲人的思念。
是中秋,还是那片月,月照出了一份浓浓的思念,在苏轼的心头,浓得化不开,于是对月抒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为什么会痛苦?这“有阴晴圆缺”的月,给苏轼送来的除了“人有悲欢离合”的启发,还有就是摆脱了悲欢离合的超越。是的,超越。苏轼看着头顶那片月,渐渐明白,抱负也好,权位也好,名利也好,得失也好,无论是价值为正面或者负面,如果其来自于人心的追求,那么,求而不得就会痛苦。解除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满足之,二是超越之。事事都能满足吗?问月,月尚有圆有缺,何况人呢?况且满足以后不是还会有新的欲望和新的痛苦吗?所以,只能超越。
于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成了苏轼心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从此,一蓑烟雨任平生,天高云淡,怀抱明月清风,以超越的心态,继续逍遥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