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微课
录微课,快的人几个小时搞定,还有更快的,一两个小时,因为功夫在平时,人家上课已经娴熟,课件软件也是上手很快,所以很快完成。
与我而言,很容易满足,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很开心,也许相比别人相差很远,但相比我自己,已经好很多了。今天路微课的经验,首先软件掌握的不好,技术可以重新学,但问题是自己不敢轻易去尝试。比如剪辑视频,格式工厂其实还简单,课程发布的过程也很详细,就是自己之前没有敢大胆地去想去做。
其次,习惯性全盘接受别人的,看了几个课件,不加思索全盘接受,以至于成语的用法都弄错了。曾经笑话别人,现在心里想象着无数被人笑话的场景,说实话也不难受,这不重要,脸皮厚吃个够。自我安慰一定要到位,重要的是由此问题窥见自己知识的贫乏。
看新书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看了两章,对胃口,看着很舒服,又能激发思考,感觉读书读得“活”过来了。有点夸张了,主要表达遇见的欣喜。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才发现许多朝代,我们今天看来晦涩难懂的话在当时也是属于白话,最开始百姓都不认识官方出的古文,使政府就只能想出一种政策,挑选一批少年人去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免除徭役还可以做官,也就是说,背诵得多的能够做官是这样许多想做官的人就不得不读古书了。在以后,这种方法就演化成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白话文学的历史确实比较久远。如他在描述提到了汉高祖刘邦,说刘邦就是无赖的头,刘邦的大臣有屠狗的,有衙门里当差的,有在人胯下爬过来的。这样一个朝廷里,民间文学相当发达,故皇帝作的歌,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再如高祖的妻妾吃醋,吕后把戚姬囚在永巷里,戚姬想念儿子,一面舂米做苦工,一面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庙堂文学终压不住田野的文学。
胡适认为,向来中国的文学史都只认得一条路即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而那条自然的活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却总是不被承认。
国风来自民间,楚辞里的九歌来自民间。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词也来自民间。以后的词起于歌妓舞女,弹词起于街上的唱鼓词的,小说起于街上说书讲史的人,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上,哪一样新文学不是从民间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