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
其实我一直在记录,有时候是微博,有时候是在vae+,有时候则是随时向她发送消息,开头总是那句熟悉的“我发现”
每每,她总是亲切地道一句:“你发现了什么呢?”
对于生活,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无时无刻不在发现。就如我发现并非每个人都同自己这样,在发现着什么。
以下,想要以文字的方式,再去描绘那些漂浮于脑中,不断确信的道理。说是道理,倒不如说是个人经验。
——————————————
——关于定型
很早以前听别人说过,人到二十岁左右就基本定型了。
我发现在我这儿它就是谬论。甚至是毁灭性的一句话。
一旦真如此相信,那么二十乃至以后都变成重复的人生,不仅内容重复,人的精神也渐而颓靡。
在我这里,二十是人生的开端。因,这时候,我们才有了对生活彻彻底底的支配权。
二十之前,可能有人告诉我应当这样去做,那样去做,我们总有应该去上的课和需要通过的考试。
而一旦从大学毕业,世界都变得虚无缥缈了起来。也许你不知道,这就是自由。
但,对于许多人而言,自由是最最让人痛苦的,因他不晓得怎么去对待这自由,如何用时间去填补这生活的诸多空隙。
从自由的角度而言,二十之后,我们才开始真正拥有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支配权,即使我们总因各种原因有所限制,但大体上,我们是自由的了。
从人事上来说,二十之后,遇到的事物同从前大不一样了,或是工作,或是继续深造,人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这时候,恰恰是积累“个人经验”的时候。遇到的每一件新事物,没有办法从过去的经验复制粘贴,只能凭着新的思维做出新的决断。
我晓得经常有那种声音“你应该……”“他居然……”“不可思议……”
过去你或许不想思考,只想随大流。可是现在你发现有诸多大流,与其犹豫不决,还不如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决断,个人经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最终,你是怎样的人,也从这里慢慢形成。千万,别觉得,你作为一个人是已经确定了的,或许对于成人这件事而言,你只是刚刚开始。也就是说,你那独特的、有趣的、灵动的个人魅力才刚刚开始。
——关于对话
我跟她说,我发现很多人是无聊的。
一个怎样的人是无聊的?就是喋喋不休地跟你重复旧话,整天关注别人生活(与其说关注,不如说羡慕)又不懂得怎样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地更好的人。
我遇见过这样的人,不少。
她们总是跟你说,别人别人怎么样,甚至语气有所抱怨。
这是来自我的个人经验,我的个人经验还有一条:即永远要关注自己的生活。如果想要什么,就要努力追求,通过比对他人而获得聊天中填补空隙的暂时快感,还不如不说话。
所以,同那种人在一起,可以不说话。人与人在一起,不一定要说话。因,有时候,很多人是难以什么都说到一起去的,许多时候,我们不过是互相取暖。虽然我也害怕这暂时取暖会让我们将来有一天忘记彼此,但为了不忘记彼此,而将就地重复无聊的话题,我想还是罢了。
——关于计划与简单的世界
我同朋友说,我从一个市场型的人变成一个计划型的人了。
过去,我总是喜欢临时做决定,譬如有时候突然想要去健身房,有时候突然想出去走一趟。或者,与人约好的事情临时决定不去了,也许只是我想睡懒觉。
现在我变成计划型的人了,我会提前一天把明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好,提前想好今天需要干的事情。甚至,在吃饭之前,大概决定自己吃多少。
这种转变并非刻意,而是后者更适应我现在的需要,或者我本性的需要,我喜欢井井有条的。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我现在的生活是这样。
吃饭,睡觉,锻炼,研究,项目,读书,偶尔电影,音乐。与朋友呆在一起。不得不进行的没有意义的网上冲浪。
前三者是必须。为了维持寿命与健康。
书,电影和音乐是慰藉。是寻求内心平和的好去处,也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好去处。有它们在,这世界就有无穷的曼妙。
项目和研究是为了生存,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否找到其他合适的生存手段,眼下这个或许是最值得付出的。
与朋友呆在一块大概是为了安抚情绪,互相取暖,也是为了维持生活的平静。孤独的时候,情绪和混乱的思维就会找上门来。我大概永远也不想孤独。
不得不进行的网上冲浪,是因我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普通人。
这就是我简单的生活。
我现在要去生产了,for 项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