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节课,让大家看到了很多可能性,也看到在这些可能性后面,每个人为此付出的卓越的行动,那么,我的问题是,应该先明确可能性,还是先行动呢?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行动岂不是无头苍蝇似的乱撞,或者是人云亦云的跟风?
无论是在世界500强的慧鹏,还是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婷婷、归家的张宁、跨专业学哲学的萧琳,那都不是你,可能也不是你的选择,没有哪个恰好合适你,让你可以模仿一种相似的路径,不走弯路,因为每个路径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和偶然因素,当你毕业的时候,京东可能不再招实习生了,《中国国家地理》的招聘条件水涨船高了,回家就业的编制需要考试了,跨专业考研的成功率极低了……而且事实上,他们各自舍弃了那么多,其实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好,那么,我讲他们的故事,意义何在呢?
其实,“去找方向”本身就是个坑,方向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即使你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很顺利,他也不见得是你找到“最适合”的那一条,我相信,如果慧鹏当老师,也会是个好老师,如果她当公务员,也会是个好员工,只是在偶然间,她和京东邂逅,成了其中的一员。那么既不规划,也不决策,课程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一种推动你不断地成长的力量,让你每天不虚度,做成一件又一件没做过的事情,然后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不断提升,遇到各种“可能”的道路的时候,更有资格去选择他们,而不是被淘汰。
也许你会说,没有这节课,我也会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啊!可不一定,这些事情对你来说都是有挑战有成长的吗,还是浑浑噩噩浪费时间的?这些事情是你想做的吗,还是别人要求不得不做的?这些事情是你精益求精做的吗,还是胡乱凑合,得过且过的?你朝一个方向持续发力,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发现了吗?人和人的差别,就在这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差别中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这个不是人生的规划课,更像是一种人生设计课,不要求你把未来想清楚,而是想让你来一次关于自己的“头脑风暴”,想出各种行动的点子,不管靠谱不靠谱,然后从某一个点子开始试试看。与其专注初心一条路走到黑,不如快速尝试,享受过程,用尽全力,用小事跟自己对话,设计自己的人生。不用问自己或者别人“以后你想做什么”,就问问自己,这个阶段“我想成为谁?”因为生活不会静止不变,超脱了这个阶段,你很可能会超越那个你想成为的人,成了新的自己,那又怎么样呢?踏着他的肩膀,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这才是生涯真正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