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

作者: Ryanta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10:25 被阅读0次

    忽必烈是一位蒙古人,他的祖父名字叫做成吉思汗,他的父亲名字叫拖雷,是成吉思汗的最小的孩子,忽必烈在小时受到了他祖父很大的影响,因为他的祖父成吉思汗所向披靡,直接从亚洲打到了欧洲,甚至来到了黑海旁边,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

    他的父亲拖雷本来是能在成吉思汗死后当上新的汗的,可是托雷却因为自己太过于爱喝酒,没有什么实际的才干,最终也没有当上蒙古的领导者的位置,蒙古的领导者于是变成了窝阔台,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的三子也是托雷的哥哥。

    没过多久,忽必烈的父亲拖雷,因为喝酒太多,最终病死。忽必烈的母亲希望窝阔台能够分给他们家族一些地,好让托雷这一系的人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窝阔台表示同意,于是身为拖雷的儿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块儿地,那么忽必烈究竟要如何治理呢?在他这里的地方,主要的人还是汉人,可是这一块地方却是由蒙古人攻占的,如果忽必烈照顾蒙古人的想法而不照顾汉人的想法,那一定会出很大的问题,毕竟汉人比蒙古人多得多,虽然蒙古人的军事实力比汉人更强,可是如果忽必烈不照顾到大部分人的想法,那也只会闹得众叛亲离。

    可是如果忽必烈关注汉人的想法而不关注蒙古人的想法,那也仍然会出大问题。毕竟蒙古人才是征服这片土地的人,既然我们征服了这片土地,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片土地的被征服者?绝大多数的蒙古人肯定都是这么想的,所以如果把主导地位放给汉人,蒙古贵族几乎都是会不满意的。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忽必烈最开始并没有想出一个很好的方案,仍然是以蒙古人为主导地位的方式来治理他的土地,结果越来越多的汉人都开始逃跑,最后忽必烈仍然是调整了思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并且更多的用汉人来治理汉人,蒙古人只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于是就慢慢达到了一种平衡,成就了一个不错的状态。

    就在这一段时间,朝廷中的局势也慢慢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变化,没过多久,窝阔台就去世了,继承汗位的人叫做蒙哥,由于窝阔台并没有打败南宋,所以蒙哥就接替了他的位置,忽必烈也随着蒙哥一起攻伐南宋和大理,最终成功的攻下了大理。

    蒙哥在攻打南宋的时候,在一个叫做钓鱼岛的位置去世了,当时的忽必烈也刚好在南方,本来就应该有忽必烈来继承这一个统治者的地位,可是由于忽必烈在实行一定的汉化政策,导致了他在草原上的四弟阿里不哥的不满,于是阿里布哥联合了蒙古贵族,希望能够成为蒙古的下一位统治者,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持续了4年,最终由忽必烈的胜利而告终。

    忽必烈在战胜了阿里不哥以后随即把眼光转向了国外的敌人也就是南宋,忽必烈通过占取南宋的樊城和襄阳,打开了南宋的大门。

    在恭喜樊城的时候,樊城的士兵们都奋力抵抗7000多的守军就抗衡住了忽必烈的大军长达两个多月,并且就在城池失守的时候,这些守军还仍然在打巷战,直到最后一个人战死,没有任何人投降。忽必烈和蒙古军队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也是为了威慑,于是将整个樊城屠城,鸡犬不留,所有的人全部被杀。

    忽必烈遂把在樊城被杀的人挂在了城墙上,和樊城仅仅隔着汗水的襄阳士兵看到了樊城如此悲惨的一幕,全部都被吓坏了,最终襄阳的守将吕文焕为了防止襄阳被向樊城一样屠城,于是最终决定投降蒙古(还有一些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南宋,有一位奸臣的名字叫做贾似道,而这位叫做贾似道的仁兄一直在排挤抗蒙古的英雄)

    这实际上是元朝可以利用的很好的一个机会,因为吕文焕是在南宋和蒙古的战争中第1个投降的高级将领,所以说实际上忽必烈要决定的就是如何对待以下要攻占的城市了,是要继续向攻占樊城一样,每次攻占一座城市就屠城呢,还是像襄阳一样一样去招降呢?

    很明显是后者。因为虽然凭着蒙古的强大军事实力,想要攻占像樊城这样的城市,还是很简单的,可是由于耗的时间太多,而且消耗的精力和物力也太大,因此还是像攻占襄阳一样去招降是更好的选择。

    于是忽必烈就从吕文焕的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忽必烈派吕文焕去招降长江中下游的各个县郡,最终随着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鄂州的投降,整个长江中游的几乎全部城市全都投降了,由于当时的主帅伯颜是一个非常懂得军事的人,于是伯颜的军队秋毫无犯,这让蒙古的军队在行军时就好比在自己的领土上行军,随着一步一步的推进,忽必烈的蒙古军队也就慢慢逼近了临安。

    这时贾似道可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决定最后带着南宋的主力13万人去迎战蒙古军队,结果战争刚一打响就一战击溃,南宋也就自此变成了流亡政府。

    虽然南宋有着无数的忠臣努力想要使南宋继续存留下去,可是也最终被蒙古的无情的铁蹄踩踏了,南宋的宰相陆秀夫最终抱着当时的幼帝跳海自杀。

    忽必烈于是把国号改成了元,并且成为了晚唐以后,第1个将中国各地再次联合起来的国家(宋朝时因为宋辽西夏并立,所以宋朝的领土实际上并不是完整的。)那么忽必烈要采取怎样的手段去统治呢?虽然忽必烈也知道,如果使用汉人治理,也许会比使用蒙古人统治有更好的成效,并且如果继续使用科举制度,也一定会得来很多有才的人,可是忽必烈也意识到了,如果真的将科举制度变成帝国唯一选拔人才的道路,那么蒙古人很明显是考不过汉人的,这必然就会引起朝廷中全部都是汉人,可是忽必烈却并不想要接受这样的样子,并且蒙古人也一定不会接受,因此忽必烈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汉化,可是却没有汉化到底,没有继续大力推行儒家的道路以及考四书五经的科举考试。

    这对于读书人来讲很明显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样子,毕竟自己的机会变得少了许多,可是这也并不是最差的结果,毕竟忽必烈并没有推行蒙古文化给汉人,所以汉民族的文化依然流传了下来,由于很多汉人并不能在朝廷中围观,因此也在乡下创办了许多的书院,有些汉人还会写一些词写一些曲,因此元曲也是很著名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

    实际上忽必烈虽然也给蒙古人带来了许多汉化的举措,可是并没有像北魏的孝文帝一样完全的汉化,而究其原因具体是什么,也许并不简单,我认为可能是忽必烈仍然不想完全抛弃自己民族所传承下来的自己本有的文化,也许是在和南宋的人打仗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毕竟虽然很多地方不战而降,可是也有更多的地方非常的勇猛激进,直到死也不投降),所以并不是很相信中原或者南宋的人,最终在元朝时也把人分成了四等,这虽然是元朝最终不稳定并且衰败的原因,可是也可以从中而看出元朝人对于南宋的人是如此的不信任(蒙古人排在第1位,色目人排在第2位,中原人排在第3位,而南宋人排在第4位,虽然中原人和南宋人都算是汉人,可是由于中原人一战而降,而南宋人一直在抵抗,所以南宋人甚至不如中原人)

    当然继续回到忽必烈所创建的大元朝,此时的元朝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小问题,因为之所以成吉思汗,能把所有的蒙古人都聚集到一起,就是战争以及利益,可是现在看似能打的地方已经全部打完了,有什么地方可以让蒙古人继续获得财富呢?

    最终忽必烈把目标瞄在了日本的身上。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可是离中国比较近,并且整体来讲军事实力并不强,土地也比较广,可是忽必烈在征伐日本的时候,却两次遭遇到了天灾,最终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蒙古人希望能够通过军事的手段来获得财富的道路,已经是不可取的了,所以忽必烈最终改变了思路,那就是转变为商业。商业也可以为我们获得很大的财富,并且为了经商,忽必烈还请教了色目人,色目人包含回族阿拉伯人等等从西亚来到的人,这些人都有着很高的商业天赋。

    并且蒙古在通商方面也是有很大的优势的,首先是陆上丝绸之路,当时的整个亚洲几乎全部是蒙古人所创立的汗国,这些都是蒙古人所创立的,那么忽必烈的商队从这里经过,必定也不会受到什么很大的阻挠。其次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船只受到了很大的改造,并且因为有指南针等等的物品的出现,让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飞跃和发展,于是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了,从欧洲到亚洲,整个一片连接着印度,西亚和欧洲各国,这可以说是整个世界上的第1次全球化,比西方的大航海时代还早出了个几百年(当然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所带来的全球化加上了美洲,而中国此时的丝绸之路只有亚非欧三洲)。

    那么像元朝这样一个朝代是否可以配得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呢?

    我认为是可以的。

    首先元朝虽然有很多的弊端,他们打压中国的读书人,使中国的文化受到了很多的打压,使读书人入朝为官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并且因为有人种的4个等级,导致他们很快就灭亡了(只存在了不到100年),这些都是他们种种的过错。

    可是他们的优点也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两种。

    第1个是由商业而带来的全球化,在元朝之前,世界各州虽然也有商业的来往,可是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世界的联通是非常小的,每一个地方都好比是一个孤岛。而用元朝所带来的第1次全球化,不仅使得技术有了很高的飞跃和发展以及沟通也使得全球文化有了一个大交融,西方人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神秘和魅力,中国人也领悟到了西方人的一些哲学以及科学思想(或是宗教),这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其次,虽然读书人不能在朝中为官了,可是因此而发明出来的元曲也成为了很大的艺术表达形式,丝毫不输唐诗宋词,并且在元朝也出现了很多说书人,明星时所创作的四大名著,往往都是通过元朝说书人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这对于中国文化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和发展的。

    这就是我眼中的忽必烈以及他所创造的元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忽必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vp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