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土拨鼠之日》里的菲尔,每天早上在路上会踩到一个小水坑,第一次踩到懊恼,第二次踩到愤怒,第三次……终于,在到水坑之前,他意识到,并改变了路线。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坑”,掉进去几次之后我们才能在坑前止步,改变路线呢?本文从咨询室这个小世界入手,兼顾现实大舞台,聊聊思维里的三个坑。
(一)直觉思维
有些咨客坚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且只有这一个,心咨师要让其看到另外(N-1)种。我曾经和学生们玩过一个A点到B点的游戏,每个人用一种方法从A点到B点,可以走、跳、跑、爬、打着滚……游戏要求,不可以重复别人的方法,玩了1小时,没有重复,用了60多种方法,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只要你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无穷无尽的,一种方法不行,可以变通另一种方法,关键是看我们有多想解决这个困难。
当咨客发问时,心咨师脱口而出的回答往往欠妥,别急着回答咨客的question,把问题再抛回去,透过咨客的回答,看到他需要解决的problem。现实生活中呢?例如:
“妈妈,35+12=?”
“你觉得呢?”
“我不会才问你呀,你告诉我吧。”
“妈妈也不能马上算出来,列竖式就好一些,你会列竖式吗?”
“嗯。”
如果直接告诉孩子,可能就少了一次亲子共度的好时光,更少了一次孩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训练。如果知道不能凭直觉思维马上回答,又不知如何是好,请先把嘴巴拉上拉链。等待中也有奇迹发生。
马上回答对方,多半是凭我们以往的成功经验,可是情境不同,人不同,经验可以帮人也可以害人。苏联革命中城市包围农村的经验用到中国就行不通,中国结合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仅供参考,能不能过河还得自己走。
(二)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到这个坑里,一不小心就以为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对治此坑的妙法就是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有爱玩之人,把摄像机绑在腿上拍一天,结果发现每天熟悉的生活环境变得陌生极了。在美国有一位牧师,在准备礼拜日的主题词,他6岁的儿子彼得在周围跳来跳去,让他完全不能集中精神思考。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画册,翻到其中一页——那是一张世界地图。牧师把世界地图撕下来,撕成碎片,对儿子说:“彼得,如果你把这张地图拼出来,我给你一块钱。”儿子捧着一把碎屑出去了。牧师心想,这下他可以安心来思考讲道主题了。却没想到,不一会儿,儿子就跑进书房,喊道:“爸爸,我把世界地图拼出来了。”看着儿子手里那张拼得整整齐齐的世界地图,牧师暗自惊讶,6岁的儿子对世界地理可是一无所知呀!这时儿子道出了秘密:他把世界地图的背面翻过来给他看——原来,那是一张人头像,他把人头像拼出来了,世界地图也就拼出来了。于是儿子得意地说:“你看,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换一面,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以自我为中心”和“把自己当自己进而把别人当别人”,是不一样的,能换位思考的前提是把自己当自己,才能把别人当别人,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有清晰的边界感。俗称的滥好人,就是好到没有界限,好成一个头,将来打成一锅粥。有边界相当于有原则,非典来袭时,哪里最安全,传染病医院,因为防护工作从来都是必须的。把自己当自己,自尊形成,尊重自己的人也会尊重别人。在初二年级的一个教室里,几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最后一排补作业,课代表走过来说:“喂,你们几个快点交!……”,补作业的学生A对课代表说:“你可以催我们交作业,但你没权利用这种语气和我们说话。”,孩子们对某一门学科学习的自信如果消磨了,但若自尊还在,自信还有回来的一天,自尊是自信的基础。往往,实际生活中当孩子没了自信,自尊也很快被打掉了。
(三)机械思维
什么叫机械思维?举个例子,你按一下开关,灯亮了。这是机械,是物,不是人,若用此看人,就是机械思维。一个孩子不上学,并不是一个原因。人身上没有“应该、一定、必须”。拿“应该”来看待人事物,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一次我开车等红绿灯,直行的红灯倒数10个数,当它显示完1时,我和旁边两个车道的直行车想当然的就开动了,开出去2、3米,才发现红绿灯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红灯倒数完10个数依然是红灯,我们看着它是红灯,可是觉得倒数完就应该是绿灯了,大脑觉得应该,接着手脚就配合,换档踩油门走起,可是红灯啊,怎么那么明显的红灯却视而不见呢,因为我们大脑里的模式认定这一刻就应该是绿灯。“应该”让人看不见眼前的红灯。还有一次,我去超市给孩子买儿童牙膏,去款台结账,收银员说:“19.8元。”我就静静地在她对面站着,没有任何反应,收银员又说了一遍,当时只有我一个顾客,可我为什么不觉得她在跟我说话呢!因为我的认知系统,认为儿童牙膏应该是几块钱,19.8元超出我认为的范围,所以我根本听不到。这两个事例中,你发现了吗?当你的大脑认为应该如此之时,你就看不到真相了。人是活生生的,生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真正的生活不是计划好的,而是计划之外发生的。跳出来!跳出机械思维看这个多彩多变的世界!
怎么让井底之蛙跳出来呢?方法很多,前提是,您得让它知道,它现在在井底。怎么才能从思维的三个大坑中跳出来,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这三个大坑是什么。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坑可不像文中这么乖,一个一个按次序排好,可能是连环坑,也可能是坑中坑噢!愿不愿跳,想不想跳,敢不敢跳就看自个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