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主要描述了法国现场上,英国军队和德国军队的正面交火,通过比利的视角将英国士兵的心态,状况和情绪展示的一览无余,菲茨受了伤。应该说德国沃尔特和英国菲茨都代表自己的国家从朋友变成了现场上的敌人,各自都为了自己的国家,互相残杀,分分秒秒都在叙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看到下一章中艾瑟尔回到娘家这边的情况。有一个情节掀起了我内心很大的感动情感,就是那个邮递员给每个家庭报信的那一情节,每个家庭都想知道自家的孩子在战场上怎么样了,那种心态的描写,场面的描写,每个人屏住呼吸去等待,当发现自家的孩子战死之后的痛苦,和还活着的庆幸心理,让我禁不住留下了眼泪。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艾瑟尔的爸爸内心也发生了变化,或许他觉得,只要家人还活着,其他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爸爸原谅了艾瑟尔。同时,菲茨回到了阿伯罗温,开了一场会议,同时艾瑟尔的爸爸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表达了社会权利的不公和对发动残酷战争的不满。
十九章又介绍了俄国国内的情况,格雷戈里他们打了败仗,因为军官太差劲,他因为跟军官发生冲突打死了军官才得以保命回来。结果回到俄国,俄国国内人民的生活境况堪忧,那些俄国贵族开着豪华宴会,与此同时形成剧烈反差的是俄国百姓民不聊生,家庭主妇需要卖淫为生,值得欣慰的是他心爱的人还在等着他,虽然她的儿子是他弟弟的骨肉。
格雷戈里的形象是非常高大上的,在我看来。虽然外部条件非常糟糕,从小就成了孤儿,亲眼看见父母惨死,留下一个弟弟,自己当爹又当妈,没有什么文化,农民阶级。但是他内心善良,打抱不平,善良正直,充满正义,勇敢有力量,对亲人无限的宽容,拥有慈悲胸怀,或许他代表了俄国沙皇主义下无数的革命主义者,正因为有无数这样的灵魂,才能将沙皇资产阶级推翻。
二十章介绍了世界大战中索姆河战役后美国,德国和英国的情况。主要视角是从美国杜瓦,德国沃尔特,英国茉黛的角色来描述的。杜瓦是美国威尔逊总统的顾问,威尔逊获得了连任总统的资格杜瓦代表总统来到德国,希望德国以妥协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但是以沃尔特父亲为主的军国主义者根本就不屑一顾。杜瓦去到英国,英国国内也有两派代表,如果和平派上位的话就有希望,好战分子上位就有可能继续战争。在此期间,沃尔特拜托杜瓦给茉黛带去了一封报平安的情书。
这几天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日没夜的阅读文学作品。有时候很困惑,那些说看完了1万本以上书籍的人群,到底是怎样完成这样庞大的阅读任务的?
如果每一天看完一本书,也要1万天,一个人一辈子也就3万天左右的生命,可是这里面还要经历不识字的出生那几年,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还有社交,还有工作,不可能生活中只是阅读呀,到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或许一万本的阅读量,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吧,根本不可能在30岁之前就可以有万本的阅读量的,我这样想着。
可是,当我阅读着别人的文字的时候,里面确实包含着巨大的阅读量,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信息量如此之大,能够把那些每个人内心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语言真实的表达出来。
这一直是我想要学习的方向。
二十一章主要讲述的是英国方面的情况,菲茨和艾瑟尔见面了,而且也在英国立场上做了铺垫,英国不愿意停止战争,以菲茨为代表的战争拥护者,以艾瑟尔为代表的和平拥护者。或许在那个时期,每个国家都有双方的代表者。
二十二章节首先介绍了德国那边的情况,德国的好战分子决定开始潜艇站,然后密谋让墨西哥攻打美国,还打算让日本加入进来,这一阴谋被英国菲茨一方截获,然后交给了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决定利用舆论迫使美国民众让威尔逊总统加入战争,这个决定对协约国方非常有利。与此同时,艾瑟尔拒绝了菲茨的切西尔计划,跟伯尼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阅读二十三章节时,心情的起伏变化是最大的。这一章主要是介绍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推翻沙皇统治的情景,沙皇被推翻时的混乱,茫然,牺牲和代价,都展现无余。而最后还介绍了这次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阶级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