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养对《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影响(一)核心素养影响《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目标的确立
《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其目标确立仍然是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期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是教育的高级追求,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核心素养可以看成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如果说立德树人回答的是“立哪些德、树何种人”的问题,那么核心素养回答的便是“树何种人、怎么树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借助核心素养的桥梁,能够细化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理解和实施的具
体要求,也使得培育学生何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得到进一步明确。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三维目标又是核心素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不冲突,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并不是对三维目标的替代,只能认为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核心目标,并不能涵盖教育目标的全部,而三维目标可以理解为对核心素养目标的操作化理解,在概念层级上
应该属于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
《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由于其本身的实践性,较之传统的授受型课程更能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先,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的调查、表演以及讨论
的形式当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塑造。在取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活动框架内,
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方法以及生活阅历也会得到积极的改变,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和“健康生活”。其次,《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重视学生社会性格的养成,在理
论联系实际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中,要想圆满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走下课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搜集材料,这对增强学生日后的社会适应性能够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有益于学生从中明“责任担当、勇“实践创新”。此外,《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性格,学生在调查、表演和讨论三大活动型学
科课程中自觉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开自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利于
自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的形成。因此,《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想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必须以核心素养目标作为具体的操作导向。让核心素养滋养《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也使《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更好的助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核心素养影响《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资源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以用作《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
程的内容。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内容的筛选上,除了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且选择的课程资源在培育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的核心素养上应做到统筹兼顾、“三管”齐下、“三面”并育。既要避免只育其一、不顾其余:又要防止先育其、再育其余。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法治专题为例。由于法治专题适合理论性较强的讨论(辩论)的课程形式,教师应紧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讨论案例的筛选和加工。比如,可以引用时下“网络舆情”典型素材,做学生法治意识生成过程中的风向标。素材服务教学,生活即是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对所引用的典型輿情素材进行讨论,学生能够把材料中零散的、跟法治意识相关的抽象原理具化和形象化。这既能厚植学生的“人文底蕴”、锻炼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能启发学生理性思维、辩证思考,从而“学会学习”、指导“健康生活”;还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创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舆情素材选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弘扬主旋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舆情素材的选取还要能真实反映当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组织和删减,以期培育学生心怀天下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宽视野和大格局,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从某种意义上说,舆情素材的教育可以作为国情教育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当下学生接触网络舆情的机会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网络舆论场。由于网络舆情当中鱼龙混杂,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兼而有之,置身其中极易被混淆视听,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做出危险的价值选择。因而适时组织学生对争议较大的网络輿情事件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当中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辩论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轨道行驶,确保辩论的方向正确。如在八下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刺死导母者案”的舆情素材,让学生对案件当中的于欢是否有罪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能够明白:于欢捅人,情有可原,但法无可赦。°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精神”面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版。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网络舆情,不盲目跟风,不被情绪所裹挟,不用舆论道德绑架司法,在发表网络言论时
做到自律,守住底线,以防止“微博少年初中生먹某因言涉罪第一案”等事件的重演。三)核心素养影响《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效果的评价
《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效果的好坏不在于课堂有多热闹,而在于学生从各种形式活动型学科课程中表现出来的精气神等特质,不在于呈现的活动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这些活动内容的准备和运用过程。这些便是教师判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应该成为评价《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学生表现的六个重要维度。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留心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这六大素养方面展现出的层次和水平,从而可以据此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对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评价应重点考察学生从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区分是积极还是消极。以及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所表明的立场,尤其注意学生在讨论式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否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能否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活动型学科课程中的模拟情境毕竞处于虚拟空间,教师更应重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和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即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在对“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考察上,还应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方面的评定。
由于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当中,尤其是在表演式中的成果汇报型活动课程当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活动表现中捕捉其内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程度,并在接下来的教学当中
有针对性地予以强化,从而厚植学生的“人文底蕴”。
对学生“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活动成果是否具有思想性,是否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还是通过现象看到的了本质,即能否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学生对活动理解的深入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生内在的“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衡量学生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时应尽量同“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考察相结合,从而保证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一门德育课程,学生在充满德育意义的活动当中,团结协作、尊重倾听、有效沟通和交往等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身心、健全人格,从而加强自我
管理,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学生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当中的
郭然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研究
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即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中人际交往的积极程度以及人际交往所用方式的恰当程度都可以用作评定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重要参考。二、《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影响
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核心目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三维目标又是核
心素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即三维目标可以理解为对核心素养目标的操作化理解。因而借助和充分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将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一)知识与能力教育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同建造大厦,只有将“知识与能力”的“地基”筑牢、基础打好,核心素养的“大厦”才能避免成为“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知识与能力”与核心素养强调的“文化基础”素养具有很大相似性。文化基础素养的育得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其中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情趣等“人文底蕴”皆离不开文化活动的熏陶。因此,《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生动却不生涩、深刻却不深奥的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耳满目染,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合作探究中学以致用,从而锻炼“科
学精神”。
在知识与能力教育层面,《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具备多样化的内容和丰富的
表现形式,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多种类型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表现形态,寓学科知识教育于具备针对性的活动之中。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利用直接经验,检验和巩固部分间接经验,在活动形态的学习过程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促进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和途径方法,理解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应对人际关系的社会道德规范;能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生态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能够理解法律在治国安邦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能对当下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形势做到心中有
数。中
(二)过程与方法教育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搭好桥梁
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核心素养强调的“自主发展”可谓不谋而合。“自主发展”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而若想做到善学,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方式方法。方法形成于学习过程之中,又在学习过程之中得到检验。《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生成性特点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更易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
程,在活动中,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有利于健全人格,加强自我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年版)),
https://wenku.baidu.com/view/a7d08eЗaa45177232e60a24a. html ,2014-06-27.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而,学习过程和好的学习方法如同“桥梁”,既能够沟通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素养。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改传统教学评价ガ式,米取更
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同时结合质性和量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使得评价的内容更趋综合,评价的形式更趋多样,评价的主体更趋多元,从而更便于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定和反馈。这种对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调控、社会交往的技能与方法,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激荡的多元价值观念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做出真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又能授人以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育核心素养提供支谨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并且有着社会化的强烈需要。核心素养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学生的“社会参与”,即明“责任担当”、敢“实践创新”。“社会参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起着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精神支撑作用。为此,《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围绕学生同社会、了解和研究学生,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定和反馈。这种对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调控、社会交往的技能与方法,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激荡的多元价值观念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做出真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又能授人以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支撑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并且有着社会化的强烈需要。核心素养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
在于学生的“社会参与”,即明“责任担当”、敢“实践创新”。“社会参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起着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精神支撑作用。为此,《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围绕学生同社会、国家、国际等多方关系设置了大量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情境当中的关系处理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的过程,因而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更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心灵相通和共同进步,同时也更有助于巩固和维护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发挥“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的力量,真正实现在教书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的个性。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课程形态,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认同感,形成爱劳动、爱科学、勤实践、敢竞争、善合作、勇创新的品质,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
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好公民。
郭然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研究
第四章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
实施原则和实施形式
一、实施原则
(一)基于经验,在生活积累中厚植“文化基础”素养
在杜威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旧经验同化新经验的知识重组和改造过程。“所以,在开发《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时,必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纳入考虑范围。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手段,“不教而长学生之能”
才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能给学
生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强烈学习动机。而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意识里事先知道的一系列跟教材可以“挂钩起来”的经验和常识,即,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已知的东西和一定“份额”未知的东西,揭示出已有知识经验跟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内部的深刻的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教会学生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初步把握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帮助学生将同课程教学目标尚有差距的、碎片化的、粗浅的个别生活体验和经验感受加以改造和利用,实现新知识经验的意义建构。在这一层面上,“活动”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正是在“活动”这一桥梁之上,学生实现了新旧经验,以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过渡和转化。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在所要传授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冲突较大时,教师应做好适时机智地引导,采用恰当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模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在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和再认识,从而促成新旧经验之间的矛盾转化。
已有的知识经验晨“文化基础”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既是学牛学习的跳板,又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