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去图书馆自习,看到桌上堆着满满的书,枕头,杯子,突然有种乱入的感觉,感觉我还是在2年前的备战考研阶段。我找了个空座位坐了下来,桌上放着对面同学的好几本2015年考研资料,对于这几本书,真的是太熟悉不过了,就在我还处在回忆的状态时,正在午睡的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缓缓的坐下,他又继续趴下了,看着疲惫的他,我在想为什么他一定要考研呢?两年的时光,不说他要承受着多少压力,至少他浪费了两年时光,为了一个未确定的目标,这么做值得么?
可能你们会笑话我不够执着,失败了一两次就放弃么,整个一下午我观察中,他的效率不过只有20%。这不仅仅是这一个同学的问题,医学教育在中国可能已经出现很多问题,从学生到整个社会,学生是不是真心致力于医学,愿意为医学献身,一个医生的培养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真正能够成为一个主治医师,少则15年,这是一个病态的教育过程,可能大部分人的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和那位自习的学生一样,与各种各样的书作伴,可我们都是为了生存,研究生意味着可以去更大一点的医院工作,未来发展会更好一点,这就逼迫着我们无论怎样都要去考研,而并没有去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去适合。
医学教育与医患关系开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好的医生资源都不愿屈尊于县级医院,集中在各个大型医院,他们不愿意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只是为了在县城待着,县级医院资源缺乏,患者不满,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工作量增大,态度变得不好,医患关系逐渐严峻。
想了这么多,回过神后,依旧是默默地打开了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