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看书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职业焦虑感上头,脑袋里顿时划过无数个问题:我到底想要在职场上获得什么、什么样的职场人是成功的、我该怎么定义自己的职场之路……
想起一位之前的同事,随手给她发了个微信:最近工作中有些焦虑,这些年感觉没什么进步和改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她很快就回复了,量变引起质变。
我想她是在提醒我当下的努力不够吗?
突然不敢继续回复了。要说努力,确实不够,其他人不知道,但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在深入下去就要进行大强度的自责了。
但她的回答点燃我的思绪,量变一定会产生质变吗?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形式发生了改变,进而才能引发质变。
所以,量变没有导致质变的前提是:量的积累不够,自然不会引起质变。这是外因。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运动形式发生了改变,只有内外因相互达到才能发生质变。
这段有点拗口,不好理解,什么是量?什么是内部主要矛盾运动形式呢?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给大家解读下,水从液态变为气态,这是量变产生质变的一个直接表现,加热是引起质变的外部条件,这是外因;水分子的热运动才是引起质变的根本原因,这是内因。
回归到职场的发展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努力就一定能获得你想要的职场成就吗?
答案是不一定,努力只是必要准备,不能百分百保证达成你的目标,努力也仅仅是外因。
努力是一个很泛的概念,不好评价,就像天天加班,早出晚归,是 一种努力;半天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也是一种努力。
努不努力不适合外界评价,工作中你的岗位绩效考核, 公司肯定不会设置“努不努力”这一项。这个评价的核心在于你自己,例如我过往周末就知道睡懒觉,现在每周都早起去跑步和看书,这对比之前的自己,就是一种努力。
所以,我们给努力下个定义,努不努力是跟之前的自己对比,不是跟别人;外界只会评价你努力之后的结果,不会过多的赞扬你努力的过程。
有努力这个必要准备之后,还需要什么呢?
我把它归类成一个词:方法论。
有人说,老师,我经常看书,看到过很多牛人总结的方法论,我都懂,也记得,依然没什么进步啊?
不要着急,此方法论非彼方法论。
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对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很多人对于工作目的,可能会脱口而出的回答:挣钱。
继续追问,挣钱的目的是什么,养家糊口;能满足养家的目标之后呢,攒钱不上班……
所以,这个问题的链条是:上班就是为了不上班。我想这也是大多数职场人的心声。
但为什么很多高薪的职业经理人,很少出现早早的退出工作,享受不上班的快乐呢?
我想每个人对于工作的本质理解不一样,我认为工作的本质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的实现,也是一个个体为社会创造的过程。
就像我今天静下来心来写这篇文章一样,我完全可以躺在床上玩手机,玩累了,然后睡一会,一天反反复复几次,就过去了。有人说,写文章是为了挣钱,但凡了解过这个市场,要想靠赚钱的动力支撑你坚持下去,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我心里最底处的声音是,我想明白了一个职场问题,把它写出来,能给看到的有需要的人一些善意的提醒,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这才是让我坚持下来的初心。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相信多数人是喜欢工作的,当你做好一件事,取得一项成果时,你会非常兴奋。
那为什么我们都不喜欢工作,不喜欢上班?
因为上班束缚太多,这制度要遵守,那要求要达到,除了这些还要被无情的逼着加班、熬夜、被强迫干不喜欢的事,付出健康、美好生活和家庭的代价。
所以,我们当下工作,并不是简单粗暴的认为是为了将来不工作,而是如何摆脱“受困于工作”这个现象,让自己能更有灵活度的去工作。
除了前面所讲的努力是必要准备之外,还有自我定位和方法论积累两个方面。
定位的主题分享的有很多,今天主要讲如何在过程中思考的自己定位,不让自己因环境影响而走偏?
1、我的标签是什么?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有过哪些能够代表自己的成果或成绩?我如何让别人能记住自己,对自己留下印象?
2、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做过哪些岗位和行业?我拥有哪些技能和优势?我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我希望别人在需要什么服务时能想起我?
3、我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如果不考虑收入,我想做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在这个社会找到一个怎样的位置?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有点难,但对于这三个问题,至少一个月要反省和回答一下,只有越来越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去哪里?
一旦你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目标之后,你会发现,你就不会那么容易对外界的变动而感到不知所措了,因为你清楚的知道,外界变化干扰不了你的目标。
知道定位和目标之后,就缺一个中间因素,这就是“方法论”了,
网上有这样一个情景剧:老板给两个下属晋升,入司时间长的老员工质问老板,为什么不给自己晋升,我经验比他丰富多了,有十年工作经验。
老板的回答是:你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而是用一年经验干了十年。
这个问题凸显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到底什么是经验?
我想,经验不仅仅是时间的无序累积,而是有序的积累有效的方法论。
比如,你干了三年招聘专员,面试了近500人,也基本完成了公司的指标,一定数量的候选人入职了。这只能代表你的经历,你在这个岗位做了三年,面试经验丰富,仅此如以,不会为你带来什么。
但如果你在面试这500个人过程中,你构建了一套符合公司价值观和要求的面试评估方法论,并根据各个部门的个性化要求进行适当的微调,从而更能精准的判断出用人部门的需求,解决他们招聘的问题。这就是你的方法论,在之后的经历中,继续丰富和更新,你将是面试方面的大牛。
方法论是你个人实践之后,结合组织的实际需求,总结和提炼出来快速解决问题,并可以传播和分享的知识模型。
在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取积累属于你的“方法论”,经历不值钱,经验也容易同质化,只有你的“方法论”才是你职场突围的神器。
回归到今天的主题,职场中的“质变”不是“不工作”,而是摆脱“受困于工作”这个现象,让自己能更有灵活度的去工作。“质变”的必要准备是“和自己过往对比的努力”,再加上“不断更新的自我定位”和“长期积累的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