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科姆的对称模式又称纽科姆A-B-X模式(Newcomb's A-B-X Model) 一种关于认知过程中人际互动与认知系统的变化及态度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假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M.纽科姆于1953年提出。
来自百度对于传播学中纽科姆模式的定义,去年死在这门学科上让我深深地深深地记住了它。认知者A,对方B,认知对象X构成了三角传播模式,当然纽科姆提出了一些限定条件才能使这个模式活跃起来:1.人之间要存在强烈的吸引力;2.物体至少要对参与者中的一方具有重要性;3.物体X对传播双方来说都是恰当的。这个模式很直观的解释了我们生活的圈子,人际交往中的平衡关系,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和能生物,同则不继。
旁边这两个呱噪的老外让我产生了错觉,大年初二的星巴克我以为自己在国外。嗯,世界公民,天下大同,中国欢迎你…一个个口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状态,一直纠结在微博公知们“你不先人一步,别人怎么会了解你”和朋友圈鸡汤们“想你的人一定会主动找你”的两个理论中,真是头疼,不管你提出哪种理论,总有人用它的反面打败你,并且你还无可辩驳。后来发现,不管你选择了哪一种交际方式都没什么问题,因为和你秉承相反理论的人会和你一起,维持这个庞大的圈子。
不过也存在另一种交往方式,利用你强大的意淫和超厚的脸皮,对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人抱着“Ta也喜欢我”的坚定理念,然后去吧。我觉得郭敬明一定非常喜欢唐宛如这个角色,我不能说因为她是个丑角儿就觉得她真实可爱,而是因为真实可爱的人常常扮演着丑角儿,我时常在想如果唐宛如是一个十足的大美女,可能人们对她的喜爱就不会这么多了,为什么呢,想想你中学时代班级最漂亮的女孩和长得丑但是特别活泼的女孩,一定是后者人缘更好,因为女生不嫉妒她,男生不会爱上她,我称它是“唐宛如效应”,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每一个女孩子潜意识里的欲望,对美的渴求和爱的奢望,唐宛如时刻期盼被帅哥拉进窄巷然后“惨无人道”的非礼,就如同中学时代的你幻想被校草推到墙壁来个法式湿吻。
我属于第二种“不主动”人群中的“十三点”,一般不主动跟别人说话,一旦搭上话就变成话痨那种,后来它有了一个流行的叫法:闷骚。圈子里的朋友喜欢把我称作阳光,仿佛有着无穷的动力和感染别人的能量,而我经常跟他们说所谓的羡慕和崇拜不过是Ta满足了你对幻想世界的最后一块拼图。此番匆匆回国过年,每日饭局,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成了同学朋友聚会中的“异类”,打开网络看到的不是结婚生子,就是订婚相亲,而我还是茕茕孑立,踽踽独行。我常说我们是“缺爱”的一代,缺的是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爱。看到儿时玩伴们纯粹的局气仗义,内心很是感动,原这个时代还有金钱无法衡量的东西,实在难得。不怕手抓风,就怕脚踩空,我爱这会当凌绝顶的飘然,也爱这茶米油盐的实在。
当然我没有体验过云端之上的生活,毕竟我不是鸟人。 电影是电影,人生是人生,人生比电影更加狗血。我经常和朋友抱怨想家,其实所谓的想家不过是在固有的一个圈子待厌烦了而已,就好比你在读书时候恨不得操遍校园的花花草草老师领导,而当你毕业又突然像个寂寞的情妇幽怨的思念起那片土地,别傻了,让你再来一次你愿意吗。有人说这是情怀,我怀念校园三块五的煎饼果子和四块钱的拌凉面。情怀是什么?它是味精,不用每道菜都放,也不用放好多,多了就恶心了。我不喜欢打听老同学的生活,但每次听到谁谁谁怎么样了,内心都十分感慨,我会想起他们当初的模样,那个喊了减肥三年的胖墩,那个捧着郭敬明韩寒的少年,那个据说男朋友开跑车的太妹,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学长,那个从别人走路姿势就判断是不是处女的学姐……我记得他们每个人的模样。你看其实你所生活的圈子这么小,等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总是不经意间就遇到多少年前的校友,那些当初陌生的人变成如今朋友口中的八卦,那些当初如胶似漆的伙伴如今还在异乡的路上。
你似乎在书本和网络中看到了整个世界的模样,可你生活的不过是小小的圈子。
我们渴望突破牢笼,心是牢笼,但这个社会没钱才是牢笼,很可悲,却别无他法。 闺蜜结婚了,我替她高兴同时心里却满是感伤,她从此开启了一个贤妻良母的人生模式,很多东西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还记得我们说将来一起开冰淇淋店。我闺蜜的闺蜜也结婚甚至生孩子了,于是我的朋友圈全是同学的婚礼,同学的淘宝店,同学的儿子,同学的同学的婚礼,同学的同学的淘宝店,……我看到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在趋于相似,而我还是记得当初他们都是特别的。当然我没有权利评价任何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也没有站在任何高度俯视。我看到有人卖减肥药赚了一大笔钱,但我记得她曾经的理想是模特;我看到有人卖白粉进了局子,但他小时候说他想当主席;我看到曾经一起起高谈自由的人正在为买二手房伤脑筋。别笑,我不是在开玩笑,有人说时过境迁,总要跟着时代走,围着世界转,你们说的没错,世界上哪来这么多死心眼的人,我管这种死心眼叫做——偏执。我自己也一样,我人生一共有三个理想:设计师,科学家,作家,看来都没什么机会实现。于是我发现人和人都差不多,都在背叛自己,但我不能因为自己不是个优秀的人就给所有人盖棺定论,依旧有一些人坐在高台上的交椅,而我还没找到进屋的门儿。
我还没有看过这个大大世界, 困扰我的不是这个圈子有多局限,而是我竟然心安理得地在这圈子面不改色心不跳,而当我开始惶恐不安的时候已经活了二十多年。几乎没有羡慕过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成就,至少在我心智成熟之后没有,因为我发现我们不过是在自己创造的小圈子挣扎奋斗。这个大数据的时代,一切似乎都用“大”来显示它们的力量权威,连尺寸也是。仔细想来,你不能一大步登天,你需要一点点经营,从一圈子跳进另一个圈子,这世界的一切都在平行前进,没有脱离现实的存在,我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各走各的路,各受各的苦。还在为那渺小卑微的梦想努力吗,请继续,虽然有时候努力了也没用,但总比什么也不做强。
当我们离开象牙塔之后总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三角模式中周转,在同类人群中彼此取暖告慰,我曾经疲于奔命,像个跑路的犯人,不断的寻找可以囊括自己的圈子,身心俱疲,遍体鳞伤。像爬山虎依附墙壁,一旦墙壁坍塌,就会迅速枯萎,后来我发现人活着不能像爬山虎,要像榕树,独木成林。既然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不指望依附别人,也并不期待别人的依附,仍然可以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今天朋友说我又变了,为什么要加个“又”字呢?我跟她解释了十分钟为什么我如此苦恼,因为我跳出了我原来建造的圈子,然后十分孤独和无助,当然我可以安然地留在那个圈子,永远不会踩雷区,不会有意外,但我总在不断挑战自己勇气和毅力的极限,没错,这需要勇气,像突破处女膜那样疼痛。这世界上永远有两种相反的人,有人不断依附和找寻,有人不断突破和建造。人需要自己去发现自己,寻找空白再填补空白,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够离开这个庞大的圈子,相互联系的温床,因此当我们另辟蹊径的时候,大多数只能孤军奋战,做漩涡的中心,涟漪一层层激荡开去,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量,那么很快就会趋于平静,同流合污。
大世界,小圈子,挣扎并不可怕,沉陷才可怕。
09/02/2016 Clytie Li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