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是一个拿了手机就放不下的人,发完一条朋友圈就要等着看别人给我的评论,一条朋友圈可以让我反复打开手机N+1次,发给好友的一条紧急信息可以再让我打开手机N+1次,哪怕没有人给我发消息,我也要逛逛知乎,刷刷微博或者每隔五分钟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更新内容,也许,朋友圈更新的内容只是以前的同事晒美食,或者是大学同学发了新的代购信息,可能我不会点赞或者评论,但是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着朋友圈。我知道,一定有很多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状态。我不太记得走出这种状态有多久了,直到最近我总是看着身边的人不停的看手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崩溃了。
手机会陪你很久,而我,也许下个星期就要离开了。
昕昕5号要去意大利了,可能我和她这辈子都不一定再有机会见面。
昕昕是我在丽江打手鼓认识的漂亮姑娘,她天性浪漫热情,而我比较慢热,所以跟昕昕真正熟识起来的时候我在丽江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幸运的是,我跟昕昕用仅剩一个月的时间朝夕相处,即便昕昕也算是个手机党但是她总是能够把身边的朋友也“装进”她的手机里,所以回忆起跟她在一起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快乐轻松的。这些回忆不仅仅是冰冷的手机生活,更多的是热乎乎的陪伴,促膝长谈或者相拥而眠。我想,哪怕我们可能以后只能靠冰冷的手机聊天或者“见面”,但是朝夕相处的经历还是为我们的相遇带来了无法代替的回忆。
我的很多朋友可能跟我认识的时间更长,但是似乎除了手机聊天我们根本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过什么,甚至于,也许他们都记不起来我笑的样子,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活在彼此的聊天记录里,时间久了,聊天记录没了,友谊也许就慢慢淡化了。
对于一个漂泊者而言,行程总是没有计划的,也许突如其来的决定要去某一个城市或者小镇,不希望回想起路过你的生活的时候只有手机。
你可不可以放下手机陪我聊聊天?
自从脱离手机党以后,我发现我成了最孤独的人,两个人聚会的时候对方拿着手机聊天,多人聚会的时候多人拿着手机聊天,而我作为聚会的一员只能事后看着她发我们聚会的朋友圈点个赞。
有多少人在跟李二聚会的时候在跟张三聊天,而跟张三聚会的时候又发照片给李二,周而复始的实际上永远在手机“聚会”?既然如此,何必大老远的跑出家门聚在一起,建立一个微信群,每个人叫上同一家餐厅的外卖还省了打车的钱?
既然我大老远跑来坐在你的对面,不需要流量不需要电,你为什么不能放下手机陪我聊聊天?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朋友,她说:“我要做生意呢!”我想倘若真心想买的人你稍微晚些回复他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再或者,可以告诉客户,现在有点事晚些回复他,我相信他是可以理解的。再者,有些事是需要电话解决的,而不是微信中你来我往的十句八句说不清楚。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假如是客户咨询他一些情况,她会礼貌的回复电话一一解答以此表现自己的专业,当然个别情况除外。中国人对仪式感有很强的需求感,也许你的重视,真实或者专业会让她更加相信你。
而作为朋友,百忙之中聚一次会,可不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讲讲自己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感受,想法或者意见?
每一个人都在飞速发达的社会里感觉孤独,倘若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交换意见的机会,生活会不会少一些孤独,多一些畅快?
手机里的信息最不可信。
《欢乐颂》里有这样一个剧情,安迪跟攀小美讨论关于别人如何猜想她跑车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他们都没有独立分析的能力,总是觉得要加一些外在的附加的这种符号才能做出他们所谓的判断”。很多时候,聊天软件给的信息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你喜欢的那个人呢?
我很吃惊的问他:我喜欢的人?
他说:大叔
我哈哈大笑问他:为什么说我喜欢他?
他说:倘若你不喜欢他,为什么要发你们的聊天记录在朋友圈?
我说:发给某些人看的,别人看到了,我也就删了,没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你想通过朋友圈的信息去解析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生活那你肯定会吃亏上当的,朋友圈作为一个公共区域,甚至于功能强大的可以分组可见,不允许谁看此条朋友圈等等,你要靠这些也许只是外在表面的东西去判断你的朋友的现状吗?
但是总是大把的人活着看别人朋友圈的日子里,也有朋友说:我一直默默关注你的朋友圈,我觉得你过的挺不错的,所以也就没打扰你。其实听到这句话我觉得挺吃惊的,假如乔任梁可以在两年前发自己有抑郁症的信息在朋友圈,是不是他的病情就不会这么严重?或者他自杀之前要广而告之?
我想,假如我们可以多些时间给朋友,家人,也许这种悲剧就会少一些。也许,社交工具上大部分的信息只是给那些要看热闹的人看的,可能不太关乎于生存,生活或者其他更多的东西。
虽然,我心智健康,但是我也想呼吁身边的低头党,抬起头看看你的身边,不要让你自己越来越孤独,也不要让你的家人或者朋友越来越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