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一词,我很早就听说,因为以前总被别人夸“有文采”!
放在十几年前的学生时代,我认为有文采就是,能吟诗作词,写作文能引经据典,能用各种华美的词藻修饰语句,金句蹦不停。
纵观我以前的日记本,作文本,还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所谓的文采,不惜一切代价!
学生时代,我一直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本,走哪里带到哪里,看到或者听到喜欢的句子,就会摘抄下来,如此攒了好几个小本本。这些小本本就是我的素材库,我总能从这些小本本里找出经典华美的词句来用到作文中。
那时候,我就觉得我很有文采啊!
后来慢慢长大了,现实多了,也不再刻意去记录,甚至还把以前记录的小本本都搞丢了。
再到出了校园,结婚生子,更加现实了,偶然间再读到以前抄过的句子,总觉得好矫情啊,不屑一顾。
曾经觉得很有文采的句子,再也不喜欢了。
实际上,文采并不是我理解的那样。
南北朝一度风靡的骈文,骈文注重对仗,要求句式工整,为了迁就句式,哪怕文章所言内容空无一物都可以。
唐朝韩愈,宋朝欧阳修对这种堆砌词藻的骈文就很鄙视,在他们的带领下,掀起了两次古文运动,就为了改革这种堆砌词藻言之无物的骈文体制。
我想正是因此,宋朝的散文才得以大放异彩,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赤壁赋》等就是那个时代“文采斐然”的代表作。
后来,读史铁生,读张爱玲,读鲁迅,读路遥,仿佛又走进了另一番文学天地,他们的文章和小说,用词用句都极简,然而感染力却是超群的。
我渐渐觉得这样的,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言之有物,才是有文采。
我开始追逐内心对“文采”新的定义,然而又发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都好像白走了,就好像以前选了文科,现在突然又开始读理科,因为积累的知识太匮乏,一下子感觉力不能及,一种强烈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自此也就明白了,文采并不是虚有其表的把好听的话说给你听,而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而文采的形成,仍旧需要大量的读书积累,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化为己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要读书去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