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最期望的,除了过年,就是赶集了!
那时候,村里大概5天能赶一次集。卖货的商贩在周边各个村儿转,5天来一趟我们村。而有的村子小,只能到邻村赶集。
不到8点钟,卖货的就从我们村两头的公路聚过来了,开始搭货摊,摆商品。
卖鸡鸭鹅小兔的,卖菜的,卖肉的,卖布匹的,卖衣服的,卖鞋的,卖果子油炸糕、卖包子的,卖点心的,卖光盘卖游戏机和卡带的,理发的,卖爆米花的……卖冰糖葫芦、小糖人的……啥都有,赶一场集,都能满载而归啊。
应该还有卖铁锹锄头的吧,可是小时候我不感兴趣,而他们的摊位也一般才集市的两头,去的人也不怎么多。
中午一放学我就往家跑,不在家吃饭,找我妈要2块钱就跑到卖包子的那买一笼小肉包。大人们都说那个不卫生,可是我吃得挺香,一次也没闹过肚子。
周末了,写完作业我就在村里游荡,捡捡破罐子废铁丝,可以卖钱啊。
每到赶集,就可以去买两张盗版电影光盘,买一张没玩过的游戏机的卡带,可以快乐好久!
有时候运气好了,在抽奖的那花个2毛钱,就能得一把玩具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哇塞了!
有时候,会买一盒午餐肉罐头,爬树顺着上房顶,看着下面热闹的人群,看看天上的蓝天白云,自顾自地吃着。现在一想,都是淀粉的午餐肉我是再也不会主动买了,但是童年的滋味和蔚蓝天空一样令人愉快。
村里有个赶集的段子,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有个老头在集上想买一头奶牛,看到卖的价格不贵,打打价又便宜了不少,划算!
把牛牵回家的路上下雨了,一开始淅淅沥沥的,后来下大了。老头回头一看,奶牛变成了黄牛!
原来“奶牛”的黑白斑是颜料涂出来的。老头赶紧回去,可是卖牛的早就不知去向了。
20多年过去了,好久都没有回农村赶过一场集,可能已经把这段记忆淡忘了吧。
并没有,原来那段记忆一直被我收藏起来,压在箱底,有个由头就能把它全部翻出来。
今天,看完了一本《国家相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以照片的形式表达中国数十年的发展变化。这里面有一篇“走,赶集去!”,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熙熙攘攘的集市上。
小商小贩吆喝卖力地着,逛着走着遇到个熟人大嗓门跟对方打个招呼,说着说着,可能旁边“砰”的一声,是爆米花“出锅”喽~
小孩子在集上人群中钻来钻去,有时候望着糖葫芦发呆,有时候几个人买了一把窜天猴,等不到夜里就放完了。
把书一合上,记忆的闸门打开了。我静坐在椅子上,陷入深深的回忆当中。
啥时候回趟老家,再赶个集吧。带上媳妇一块去,她竟然还没赶过集,让我好一阵笑话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