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智慧的积累生成谋略

智慧的积累生成谋略

作者: 李才哥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09:46 被阅读0次

    曹操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他乘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之机起兵,改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

    曹操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军旅中度过的。长期的战争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他又注意向以孙武、吴起为代表的先秦军事家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统帅,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在我国中古军事思想史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曹操一生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兵法,研读了大量的兵家著作。他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战胜袁绍,统一北方,加紧了对军事理论的研究。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整理《孙子》。

    《孙子》亦称“孙子兵法”,问世后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经当场演练考核,孙武遂被任命为将,为春秋末期吴国的强盛立下卓著的功勋。到了战国,人们普遍重视《孙子》,《韩非子·五蠹》说当时“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至秦汉,兵家用它,著书的仿它,甚至不少非兵书著作里多有其引文。这本是好事,但也带来副作用。一些人牵强附会,把不是孙武的著作也冠上他的名,如有的编孙武问答若于篇,称孙子遗文,多不可信。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还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但到了东汉,十三篇的“孙子》却成了《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曹操认为,这种鱼目混珠、真伪相杂的混乱状况,显然对《孙子》的传播、研究和运用是很不利的,决心加以纠正。

    这时,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有头脑的用兵人渴望从兵法中寻求取胜的妙方,整理和研究《孙子》便应运而生。可是,对此要作出显著的成绩,研究者必须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军事知识,而身为文学家、军事家的曹操,最有能力承担这一历史重任。

    曹操整理研究《孙子》,一是删校,二是注释。他在《孙子序》中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阎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除了《孙子》,曹操还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从其现存的《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发现曹操主要的军事思想。

    (1)战争观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三国志·武帝纪》),“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

    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2)治军思想

    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孙子注》),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曹操集·遗令》),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他“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武帝纪》),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为保证法规的实行,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三国志·武帝纪》)。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同前)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他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认为“将贤则国安”(《孙子注》),“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因此,主张“举贤勿拘德行”,“举士勿废偏短”(《三国志·武帝纪》),唯才是举。他拔于禁、乐进等于行阵之间,擢张辽、张郃、徐晃等于俘虏营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对有过失的“贤”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之战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3)谋略思想

    曹操说:“欲攻敌,必先谋。”(《孙子注》)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诸葛亮传》)。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孙子注》),从而将其谋略思想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显示出求实、尚变两大特点。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新书指挥作战。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强调“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同前)。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吴、蜀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其军事思想也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杂质,虽以刑拨乱的成效显著,但有时强调刑罚过度。

    智慧书签

    丰富的知识是谋略的土壤,是谋略家生成奇谋良策的必要条件。从历史上成功的计谋方略可以看出,奇谋良策的生成,无不源于丰富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生成谋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谋略正是以知识为“诱发剂”,通过人的丰富的联想,抓住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诱发而产生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的积累生成谋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ue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