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那些亟需要掌控的,比如东西要放在原位,伴侣回家以后不允许他变动原有的节奏,既需要他多带一下孩子满足我逃离的需要,又需要他回家以后有眼力见地收拾一下家务,还需要他还能坐下来跟我聊聊天,有情感的互动……
这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的真实体现,这么罗列出来,站在伴侣的角度,也着实太贪得无厌了,简直把对方当成了满足我需求的工具人了。
站在我的立场,又会发现这些欲求和期待就是我对现阶段的家全部的寄托,就是需要伴侣更多地分担。
我以为他的细腻、敏感与包容能够支持我的这份需求,然而当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日子过下来,才了解这样的需求大多时候都是超载的。不仅我不堪重负,伴侣也不堪重负。
中年人的疲惫,两个孩子的压力,生活的重负,没有一样能叫人轻松应对。
当我在关系中感到失望与受挫时,我开始了沉默而漫长的自我疗愈,当我懂得学习更广阔的的知识并运用在自我观照中,我才能够缓慢地从泥淖中爬起来。
溺过水的人都知道,攀援的手不能去拉扯伴侣,否则两个人都会深陷下去,只有去攀附救生圈,或者是幸运地扒住岸边的石头,换口气,再积攒力气设法爬起来。
走出自我期许被无限放大的泥淖,重新审视过往生活中受困的曾经,我有一种获得救赎的松快感。
回归自我的平静变得容易起来,我开始分辨哪些是我可以去承担并不抱怨的,用一种“甘愿做欢喜受”的心态去实施,普通的家务也变得简单了,陪伴孩子也可以逐渐变得舒心,安排生活再次变得从容。
而那些我实在不想去做的,哪怕是一件小事,我都会拜托对方去完成。于是生活里剩下的都是我愿意做的事,我攒住自己不多的心血能量,用来做我喜欢的事,比如写作。
我把这样的能力理解为精神独立的能力。
只有我的精神独立了,我才能创造更好的关系体验。
只要我愿意看见,我自己就是创造良好关系的那个关锁;并愿意承认其实掌控另一半的这个念头是不必要的,我也清楚地看见,那份射在伴侣身上的期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时就会激发出那套立即要清算的模式。
要挣脱这套不健康的心理模式的捆绑,回归到独立自如的状态,我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步是看见,第二步是观察,第三步是接纳。
看见就是让觉知的光照耀进来,如实地看见整个模式的逻辑链;观察就是抽离而客观地觉察内在的负面运作,仿佛全知之眼清晰而不带评判地观照着;接纳就是怀着慈悲与涵容来接纳自己在那个当下,不完美却完整的本来样子。
当情绪又开始因外界、伴侣、孩子带来的所谓“不顺心”再度踩下旧模式引擎的时候,用这样三步法来观照与应对,就会发现清算的代价会付出得比原来少,经由一次一次的练习,就会比原来更少,一次一次地就能更快地抽离,让心境并回归到平静中。
最终我发现,唯有收回那些向外抓取的能量,让所有的焦虑不安和恐惧忧虑全部回归到己身,专注在当下,比如我现在正在创作的文章,我马上要去做的午饭,以及计划着整理写作的思路……那些纠结就不知不觉地远离我了。
当然旧模式没有被完全清理掉,不仅如此,它仍然虎视眈眈地蛰伏在内心的阴影中,我甚至都可以听到它喘息的窸窣声。
我不是勇者,但我却愿意为了降服心中这头猛兽而接受试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