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erver 架构阐述
写在前面
web应用服务器是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之一的底层支持。它处理相应的应用访问请求,并为前端提供相应的展示数据。
不同的web应用服务器实现性能不同,大型网站服务器可以每秒处理几万到几十万的应用请求,中小型网站服务器可能会因为每秒几千次请求停机。
从架构的角度上而言,web-server的升级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只有现在的应用服务器无法满足网站的访问量,才会在此之上进行优化。对于一名好的架构师而言,落地和防灾、可扩展是优先需要考虑的相关事宜。
web应用的开发
首先要说的是软件开发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有章可循,有理可溯,任何现象都是可以被解释的,这是入门级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的区别之处。
我们以这种思路自顶向下去分析解决问题。
以主流的JavaEE为例,传统的应用开发两个较为核心的工作内容是:
- 对具体的业务进行抽象,形成系统的应用模型,并制定好相关的接口与数据结构。(此后接口与数据结构处于不断的update的状态)
- 以某种框架为主,结合数据库与其它的中间件、开源库等,搭建好项目框架。
这可能会涉及持续化集成、自动化测试、测试驱动开发概念。
在这之后,可能还会存在的工作是:
- 业务上的编码。基于项目框架实现相应的业务模块。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封装、基类、工具类、反射、泛型的概念。
从上面可以看出,软件开发是一件团队合作的事情。应该由不同的人员去从事不同的事情。传统项目的分工基本如下(基于个人主观猜测):
- 业务模型的建立(架构师)
- 框架的搭建与接口、数据结构的定义(架构师与高级软件工程师结合)
- 类的封装、基类的编写、架构的分层、持续化集成工具,自动化测试流程。(架构师与高级软件工程师结合,高级工程师为主)
- 理解业务,增删改查。(入门级软件工程师)
目前比较主流的web应用框架是以spring-boot为主的微服务框架。对于上面说的三个事情而言,重要的是把其中任何一件事情当作一个工程去做,赋予一个合适的时间周期。 这部分内容在预研过程中非常关键,前期未考虑到的因素后期再修改代价可能为指数级。
以spring-boot为主,结合mysql搭建web应用服务器的例子github上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赘述。
我的应用响应时间很慢,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
从客户端传递到服务器,响应时间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 数据传输时间。包括客户端送达服务器的数据传输时间t1和服务器送达客户端的数据时间t3.
- 请求处理时间。具体指服务器接收请求后,处理所消耗的时间t2.
- 前端显示时间。具体指客户端获取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渲染和展示的时间t4。
当出现应用响应时间过高这个问题时,对于相关人员,首先需要做的是:
对上面三个部分进行测试,分析它们分别所消耗的时间,然后再对此进行优化。做到有的放矢,不要四处放枪。
web应用的部署 servlet
当我们开发完应用程序之后,该如何进行应用的部署呢?怎样的部署才能够保证服务器的处理时间较短?
下面我们讨论单个tomcatweb应用服务器和多个tomcatweb应用服务器。
单tomcat web应用服务器
通过spring boot 创建web应用有两种方式:war包与jar包。在本文中以war包为例。
servlet解析web请求过程:
- web客户向Servlet容器发出HTTP请求;
- Servlet容器解析web的HTTP请求.
- Servlet容器创建一个HttpRequest对象,在这个对象中封装了http请求信息;
- Servlet容器创建一个HttpResponse对象;
- Servlet容器(如果访问的该servlet不是在服务器启动时创建的,则先创建servlet实例并调用init()方法初始化对象)调用HttpServlet的service()方法,把HttpRequest和HttpResponse对象为service方法的参数传给HttpServlet对象;
- HttpServlet调用HttpRequest的有关方法,获取HTTP请求信息;
- HttpServlet调用HttpResponse的有关方法,生成响应数据;
- Servlet容器把HttpServlet的响应结果传给web客户.
tomcat作为servlet容器的一种,管理着部署的多个web应用。tomcat运行架构图如下:
tomcat运行架构图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 tomcat维护着一个线程池,一个servlet池。
- 每一个线程池里面有多个线程,每一个servlet池中有多个servlet。需要注意的是每个web应用只对应与一个servlet
- 如果有多个请求到来时,tomcat会根据请求数量创建多个线程,这多个线程同时调用同一个servlet实例的service()方法,实现并发处理。而不是创建多个servlet实例。
所以由于每个web应用只创建了一个servlet实例,所以需要线程安全问题。(即servlet中包含静态变量和成员变量的时候会出现线程安全的问题。应该使用局部变量。)
多tomcat web应用服务器
从单个tomcat运行web应用中可以看出:
java web通过封装servlet屏蔽了服务细节,使web开发人员专注与业务逻辑的实现。这是j2ee能在web开发中有一定地位的原因。
然而,由于servlet的创建和tomcat 多线程的并发处理全部交由tomcat来做,在这一个层次程序员无法做太多的事情,只能对tomcat和jvm进行调优。
万幸的是cpu不是系统性能的瓶颈。但是目前有很多的游戏已经使用goroutine来实现了。因为golang的协程可以开上万个,非常适合多线程的处理。
在一些大型网站中,对这部分性能调优的解决方案有:
- 提高机器的cpu计算能力,对tomcat和jvm调优。使在同一台机器上能够运行尽量多的tomcat线程,平衡吞吐量与响应时间。
- 堆机器,通过提高tomcat的个数进而提高servlet的个数和运行的线程数。
第二种方案就引入了多tomcat web应用服务器。它的思路是:
- 在多台机器上搭建tomcat,让这些tomcat运行同一个web应用。
- 搭建DNS服务器,每当有用户请求过来时,首先经由DNS服务器分配给相应的tomcat服务器。
- tomcat服务器处理http请求。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让DNS服务器把请求平均分配给合适的tomcat服务器?
这里引入了LoadBalance的概念。通过负载均衡均匀地分配请求。
在云计算尚未出现时,负载均衡及容器的维护往往由内部的技术部自行实现,在云计算时代,由于K8S和Docker的出现,使这类问题解决更为容易。
K8S的弹性伸缩,把容器进行拷贝复制,并自动负责负载均衡,可以大大简化其流程。
ps:在K8S上运行的多个tomcat容器是相同的拷贝。
淘宝的例子
开发发布流程
开发机、项目环境都是一台机器,进行开发。
开发完成之后,发布上线,会有发布机器将代码拉出来,然后分批发布(部署的时候需要把机器关掉,由其他机器继续提供服务)。同步到每一台服务器。(持续集成)
用户访问时会
有专门的服务器进行流量控制和分配,将该用户的请求转移到某一台服务器上面,由该服务器提供服务。(负载均衡)
web应用的数据缓存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系统的性能瓶颈并不存在于cpu的计算能力,而在于I/O。
所以大型网站架构上通常在思考如何降低I/O的时间。
最常用的降低I/O时间是使用reddis和memcached做缓存,关于这块前辈的经验摘引如下: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38066/answer/454759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首先明确是不是一定要上缓存,当前架构的瓶颈在哪里,若瓶颈真是数据库操作上,再继续往下看。
2.明确memcached和redis的区别,到底要使用哪个。前者终究是个缓存,不可能永久保存数据(LRU机制),支持分布式,后者除了缓存的同时也支持把数据持久化到磁盘等,redis要自己去实现分布式缓存(貌似最新版本的已集成),自己去实现一致性hash。因为不知道你们的应用场景,不好说一定要用memcache还是redis,说不定用mongodb会更好,比如在存储日志方面。
3.缓存量大但又不常变化的数据,比如评论。
4.读DB前,先读缓存,如果有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再读DB,然后写入缓存层并返回。
5.考虑是否需要主从,读写分离,考虑是否分布式部署,考虑是否后续水平伸缩。
6.想要一劳永逸,后续维护和扩展方便,那就将现有的代码架构优化,按你说的替换数据库组件需要改动大量代码,说明当前架构存在问题。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框架,比如SpringMVC,将你的应用层和业务层和数据库层解耦。再上缓存之前把这些做好。
7.把读取缓存等操作做成服务组件,对业务层提供服务,业务层对应用层提供服务。
8.保留原始数据库组件,优化成服务组件,方便后续业务层灵活调用缓存或者是数据库。
9.不建议一次性全量上缓存,最开始不动核心业务,可以将边缘业务先换成缓存组件,一步步换至核心业务。
10.刷新内存,以memcached为例,新增,修改和删除操作,一般采用lazy load的策略,即新增时只写入数据库,并不会马上更新Memcached,而是等到再次读取时才会加载到Memcached中,修改和删除操作也是更新 数据库,然后将Memcached中的数据标记为失效,等待下次读取时再加载。
安全
安全内容博大精深,关于安全方面相关的一些基本的认知链接如下:
另外,如果对于java 而言,可以使用一个apache的安全框架
shiro
更多
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分布式文件存储、加快服务器脚本运算速度、页面组件分离等都是提高服务器响应的方法。
tips
在web开发中,cookie和seesion经常用到。接下来进行简单的说明。cookie和session主要是用来保存数据及状态。
cookie 和session 的区别:
- cookie数据存放在客户的浏览器上,session数据放在服务器上。
- cookie不是很安全,别人可以分析存放在本地的COOKIE并进行COOKIE欺骗考虑到安全应当使用session。
- session会在一定时间内保存在服务器上。当访问增多,会比较占用你服务器的性能考虑到减轻服务器性能方面,应当使用COOKIE。
- 单个cookie保存的数据不能超过4K,很多浏览器都限制一个站点最多保存20个cookie。
建议:
- 将登陆信息等重要信息存放为SESSION
- 其他信息如果需要保留,可以放在COOKIE中
cookie和session可以解决跨页面传递数据的问题。
前端跨页面传递数据是一个比较繁琐的问题,依赖于浏览器的架构和实现。cookie和session是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