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了。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
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公撰”是有组织的集体写作方式。撰者一人的叙述,有一班人马帮助记录整理,查找核对资料,分头撰写成章。因是组织行为,资金宽裕,档案材料使用比较方便,在事件叙述上具有原始资料的权威性,同时叙述方式上最讲政治,也比较拘谨。但这类回忆录,忌讳最多。一旦牵扯到事主的历史作为,则都是相当敏感的,往往不免隐恶扬善,文过饰非,挟加私笔。这是读者不得不格外留心的地方。
“私撰”完全是个人化的写作。因是撰者亲历亲为,文责自负,忌惮较少,思想放得较开。而且因为所述之事,情感真切,印象深刻,可以提供具体的细节,所以在叙述上多是以情节生动、描写细腻见长。坊间流传热销,多为此类。但由于当事人缺乏原始资料的参考,记忆的错讹之处在所难免,且个人写作动机各异,表达能力高下不同,所以质量差距很大,存史的价值高低有天壤之别。
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
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亲笔撰写的回忆录。
口述回忆录,即不是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而是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
一、按载体分类
随着近年回忆录写作热的出现,根据表现形式和载体的不同,回忆录发展可分以下三类:
(一)口述回忆录
口述回忆录有其久远的文化溯源,那就是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的口述史,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不一样的是,口述回忆录,是口述个人史;并且在现代科技社会,它必将以现代载体形式存在,与亲笔回忆录一样,因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凸显着原生态性,而成为官方史学的一大补充。
(二)画册回忆录
画册回忆录,是以图文并收,以画为主的方式,对自己或他人一生的总体记录,或是对一段重要岁月的精彩回顾。在画册回忆录中,一张张精美、珍贵的照片,配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承载着一段段过去的岁月,一次次难忘的经历。
(三)视频回忆录
视频回忆录,在对主人公进行回忆访谈的同时进行视频拍摄,之后经专业的影视编辑、剪辑技术,结合主人公以前的照片、影像以及其他值得珍藏的资料,添加配乐及旁白而制作成的视频格式的回忆录。视频回忆录表现为视频图像和声音形式,介质有光盘、视频。它带着主人公亲口倾谈、内心流露的神情、亲身经历的真实的回忆,可以最大限度最逼真地接近本人。可以说,这是主人公个人最真实的回忆录。视频回忆录有声有色,还可以添加音乐、解说词,表现更直接,更形象生动。视频回忆录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迅速及时。相较纸质书而言,视频回忆录,可以无限复制,并且永久保存,不褪色,不变质。
二、按史料分类
作为史料,回忆录涉及到多种史学作品,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体裁:
(一)自订年谱
年谱从体裁上说是一种传记,从史料的角度上看它有双重性,自订年谱由于是自己所撰写,可以纳入回忆录的范围;他人所写则纳入前人著述的范围。中国文人学者有自己为自己写年谱的习惯,例如康有为就写过《康南海先生自订年谱》,曾收入中国史学会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四册。该书还收有《周馥自编年谱》。
(二)自传
如《我的前半生》、《实庵自传》、《阎锡山早年回忆录》、《吴玉章回忆录》等。《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溥仪所写的自传,《实庵自传》则是陈独秀所写的自传。
(三)据新闻采访整理、写作而成的传记类著作
(四)专家学者协助记录整理的回忆性文稿
如,旅美学者唐德刚帮助整理的《李宗仁回忆录》。
(五)特定环境中留下的自述材料
(六)当事人所写的单篇回忆文章
这种回忆录比较常见,今天行世的大量回忆录资料集收入的基本上都是这类文章。
(七)以诗词歌赋等文体的题解、注释等形式出现的回忆文字
谭人凤所著《石叟牌词》可为代表。《石叟牌词》是谭人凤于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期间写下的,记叙了作者1895—1913年期间的经历,全部牌词共49组,每组分词、图、叙、评四个部分,叙和评两个部分史料价值较高。
(八)以机构、组织或与当事人没有关系的个人的名义发表的、带有例行公事性质的纪念或回忆文章
这类文章多数套话很多,材料一般,严格说来不能作为回忆录。但由于它们是以回忆录形式出现的,加上作者具有特殊地位、掌握内部资料而多少能公布一点尚未解密的外界无法知道的史实,有一些新内容,不妨作为回忆录的辅助内容对待。
(九)传记著作中包含的回忆录成分,或者有回忆录性质的传记
有些传记著作,是专家或者专门班子经过查证材料、广泛采访并在传主全力配合下写成的,其中大量采用了传主的口述资料。它们和没有得到传主协助,没有利用传主的口述资料的传记著作不同,正是由于它们大量采用了传主的口述资料,因此具有回忆录的性质。
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我们几十年不同于他人的风雨人生,一路上无数的妙闻趣事,都需要倾诉,需要记录。
一部回忆录,尽融您一生的精彩,一部回忆录,演绎您事业的理念与追求。炫动的舞台,您当然的主人公,最佳的主角,尽可倾情演绎!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网友评论